我们需要怎样的智慧城市
主持人:朱 丽本报记者
嘉 宾:周成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罗灵军(重庆地理信息中心主任)
张剑宇(Esri北京软件研发中心总经理)
杨 槐(厦门精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对话背景
“智慧城市”听起来并不陌生,不过它究竟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智慧城市”有这样一个定义: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全世界建设智慧城市的号角声中,中国的步履似乎有点滞后和缓慢,但却并不影响我们追赶“智慧”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总结一种特色模式。在城市逐渐智慧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了哪些问题?最近,首届京交会中关于智能化城市发展的主题论坛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当下的难题:摸着石头过河 没有统一规划
主持人
对于什么是智慧城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
罗灵军
智慧城市延续了原有的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加入了更多的技术,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大量应用。现在,智慧城市的建设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必然导致一些重复建设和浪费;二是建设盲目性强,导致建设规划相似;三是管理无序;四是发展参差不齐。
周成虎
最大的问题就是谁都没说清楚什么是智慧城市,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IBM有一本白皮书《智慧城市在中国》,里面讲到三个关键理念:一是透明充分地获取信息;二是高效安全地传输信息;三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分析信息。在数字城市之后,城市的建设都是按照这个理念来做的,只不过现在能够更加互联、互通、共享,使我们的信息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起来。
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得到推广,信息手段代替了传统的纸质,90年代中到末期,数字城市把一切都数字化,现在就是到了新媒体阶段,讲究“智慧”。芝加哥90年代的管网就是按照100年后的需求来建设的,那里地下水的最大管径是3米,而90年前只需要1米,这就是用智慧的理念超前去实现,为未来一代人着想。
我国未经过工业社会,搞数字城市建设就会参差不齐,有些人做的是基本设施,有些人已经介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我国不同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差异非常大,所以在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阶段。
杨槐:
对一个新生事物而言,它的内涵可以保持一定的弹性,也要符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牺牲一些严谨来保证理解上的简明,所以我认为,数字城市加上物联传感的手段,大致等同于智慧城市。
从应用服务角度来讲,我把智慧城市目前的建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跑通物联传感、智能感知等手段,比如说温湿度环境监控等等,这是一个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物联传感与智能感知等手段与智慧城市建设现有的技术、资源、体系之间的融合;第三个阶段包含了支付手段、服务、机制和商业模式等整个城市的建设。从目前来看,国内大多城市都处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可能有一些,但仍是局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