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400亿造“云”衍生产值数千亿

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 效果图
华龙网讯 如今开店,不需自己建仓库存货,也不需买车运货,因为有了专业物流公司,店主只要发一指令,货物就能按时配送到世界各地。同样,将来也不需要为繁复的电子信息资料存储和处理劳神,因为重庆将拥有信息仓库了。
昨日,国内最大的“云计算”实验区在两江新区拉开大幕,其启动项目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重庆数据产业园正式开建。市长黄奇帆为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授牌,市领导翁杰明、童小平参加开工仪式。
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内规划了占地约为3平方公里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机房,总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0亿元。昨日开工建设的两江新区国际云计算中心规划面积830亩,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集企业研发、总部基地、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和生活配套于一体,项目建成后将为数据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昨天同时开建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重庆数据产业园是首个进驻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的项目,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国内唯一的政府综合性商务中心——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斥资16亿元打造,建成后其服务器将超过5万台,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中心在西部地区的第一个服务外包产业平台。该项目将通过为重庆及西南地区各级政府、企业建设IT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及其灾备体系,推动重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这朵“云”有多大?
总投资400亿元 数据机房占地3平方公里
云计算中心好比一个数据仓库,只要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和电脑设备等,就能将全球的信息存放在这个仓库,并对其进行处理。但遗憾的是,全球数据外包服务中,100多万台服务器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一台都没有。昨日开工的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将改变这种尴尬。
“实际上,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体系包括终端和通讯两大板块。”黄奇帆表示,终端包括各种电子产品,其核心产品是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讯的核心,则是数据处理中心。黄奇帆说,此次开建的云计算中心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重庆数据产业园,标志着重庆将打造亚洲最大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
黄奇帆将云计算中心和笔记本电脑基地一起,比喻成重庆的“云端计划”,“云”是指数据处理中心,“端”是指电子信息终端产品。黄奇帆指出,在“端”这一方面,过去2年多时间,重庆下大力气打造亚洲地区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今年产能将达3000多万台,明年达到6000~7000万台。在“云”这方面,争取年内完成10平方公里的云计算开发区,拥有20万台云计算基地所需的各类服务器设备,成为内陆规模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这朵“云”是什么?
重庆将打造亚洲最大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
这朵“云”产值多少?
“钱”途无量 预计衍生产值将达数千亿元
“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全世界数据处理外包业务,通过竞争手段吸引到重庆来。”黄奇帆表示,同时也包括国内及重庆本土的各种数据处理业务,力争3年后,成为国家离岸数据处理中心和在岸数据处理中心的重要基地。
目前,确定入驻两江新区国际云计算中心的,已经有多家重量级企业和单位,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亚太地区最大电信商——新加坡PACNET旗下的太平洋电信、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中国科学院等。而下一步,两江新区还将争取与惠普、宏碁、IBM、NIT等国内外电子信息巨头形成合作,共同推动云计算中心的建设。
作为“云端”的服务商,重庆将来可以依托稳定的服务平台和网络,向用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据了解。全球大量的数据一旦聚集重庆处理后,服务外包企业可围绕数据清理、数据整理等环节赚钱,而且“钱途”不可估量。两江新区算了一笔账,当云计算业务规模达到上千亿美元时,催生的商机将按照1∶6的比例放大,预计衍生产值至少数千亿元以上,将有力助推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重庆的经济中心和创新中心战略地位。
主城可建十个商务中心
分布在江北嘴化龙桥等地
昨日,在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开工现场,黄奇帆观看了相关规划图并表示,重庆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未来还要在商务中心的建设上下功夫,让外来者有更多看点。黄奇帆说,如全世界全中国的人到上海,一定要到外滩到陆家嘴,到北京,也一定少不了去王府井和金融街,但目前重庆的商务中心还不够。
他认为,解放碑可以算一个商务中心,但其他的一些商圈辐射和集聚不够,只是本地人消费的地方,“旅游者和各种贵宾到重庆来参观,他可以去参观一个个项目,但能参观的商务中心少了,各区领导在这上面可以多动动脑筋。”
在黄奇帆看来,重庆有条件搞出十个商务中心,可分布在江北嘴、弹子石、化龙桥、北部新区、观音桥、南坪、杨家坪等地方。他说,每个点只要有一平方公里左右,几十栋楼,就可以形成能参观的、代表重庆形象的商务中心。
重庆将成全球信息中心
“这个项目是商务部和重庆共建服务外包公共平台的最大项目,是重庆打造云计算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刘俊生昨日表示,重庆数据产业园除了规划建设云计算处理服务设施外,还将建立国际高等级数据灾备中心、物联网中心和服务外包平台等配套设施。
“灾备”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是提前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储存方式,以应对数据灾难的发生,“此举就好比给数据信息上了‘保险’”。刘俊生说,目前,发达国家的灾备采用比例已逐年增长至90%左右。而我国的情况正相反,超过90%的机构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灾备和灾难恢复应对措施。
他说,数据事关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命脉和国家主权,一旦发生灾难导致数据毁灭,严重的可以造成政府和企业瘫痪。因此,我国加速了灾备中心的布局,“重庆项目建设的意义就在于此”,即使发生如日本大地震一样的灾难,受损的城市和企业的重要数据都不会丢失。
值得一提的是,届时重庆的服务范围,并非仅限于重庆或西部,而包括全球各国各地区的政府相关机构或企业。“它们的各种重要信息,一旦要在远离其主业务系统(生产系统)的地方建立备份,重庆就是它们备选的一个储存战略要地,重庆也因此成为国际信息‘俱乐部’的重要一员。”刘俊生说。
本组稿件由记者 胡顺涛 王泱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