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随身物品”就能管理健康
在China Med 2011,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世界最先进的医疗器械,还可以在大会的高峰论坛上了解到国内乃至世界最前沿的医疗理念。组委会与中华医学会以及全军各学术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内容涉及到医学影像、医疗卫生、临床技术等。来自全世界的医疗专家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医疗科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让关于“未来”的先进理念变成现实。在本届会议中,数字化成为讨论的中心。无论是医院管理,还是家庭社区医疗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信息网络的支持。
论坛1 物联网——社区医疗迈进信息化
物联网:通过红外感应等实现感知的设备及网络被称为“物联网”,其核心就是“物物相连”,是互联网在现实中的延伸。而电脑将不再是网络的惟一终端,家用血压计、心电血氧仪、温度计都有可能成为采集数据的终端,将个人信息源源不断地传输到网上。
吕大爷是名退休老人,中午12点,桌上一个白色小药瓶瓶盖发出滴滴的声音,督促他按时吃药。瓶子虽小,却记录了他每天吃药的时间和数量,并在没按时吃药时发出“提醒”。吕大爷手腕上戴着块手表一样的东西,它可以检测血压、血氧情况,他的口袋里有个比手机还小的传感器。如果他不慎摔倒,或心脏出现问题,传感器都会向远程监控中心发出信号,收到信号后监控中心会及时回拨询问情况。如果电话没人接听,10分钟左右就会有一辆救护车停在吕大爷家门前。这就是“物联网”时代的家庭健康管理。
医疗设备再先进,对于人们来说,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在3月25日举行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信息网络系统研讨会”上,家庭健康成为主要议题。
家庭健康物联网可实现远程监控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院士俞梦孙表示,发展家庭健康物联网是提高社区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一个立足于社区的物联网健康管理系统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应具备对人体的感知层,在这一层人的心率、血压、血脂等健康状态的数据将被采集下来;其次是网络层,这一层将联通家庭和医疗平台,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层进入专业的医疗数据库中;最后是平台层,所有的数据汇集在这一层,再由社区医院或市级医院作出分析。这些经过分析的数据将被反馈到家庭或社区,对人体健康作出指导。”
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副总工刘源表示,健康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阶段的技术都还不是很成熟。上海就在实施“智慧健康”计划,通过建立健康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推动社区健康信息化的进程,“上海目前正在建立健康互联网的远程诊断中心、呼叫监控中心和远程会议中心。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今后基本可以实现疾病的远程会诊以及独居老人的健康监控。”
注意力要从治病转向维持健康状态
俞梦孙表示,过去针对疾病本身的检测和治疗方法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从疾病医疗向健康医疗的转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原本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案将会使患者的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治疗周期较长的慢性疾病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将注意力从治疗疾病放到维持健康状态中来,而物联网中对人体的感知也应针对人体状态,而不是某一两项孤立的指标。”
针对人体状态的检测需要通过云计算,对人体血压、血脂以及心率等单项数据的计算得出最终人体的状态,进行状态的辨析。
俞梦孙表示,以往对于健康状态的检查手段本身就存在问题。“比如睡眠对人非常重要,既是代谢的合成器,又是适应环境的调整期。但目前对睡眠质量的检查往往将注意力放在脑电上,患者在检测时要佩戴脑电检查的仪器,这本身就打乱了正常的睡眠状态,使检测结果失真。而在家里通过先进仪器检查能使人充分放松,不影响检测结果。比如检查睡眠情况的睡垫,只要患者躺在上面,就可以把整个心跳、呼吸的状态都记录下来。这样能减少患者的不适应,得到精确的检测数据。”
【家庭检测助手】
远程检测仪器已露“尖尖角”
虽然健康物联网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但以此为出发点的远程检测仪器却已经在China Med舞台上亮相,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健康家庭网络的落地终端。
出镜:TLC4000 12导动态心电分析系统
在常规体检中,心电图总让人想起躺在床上卷起衣服“任人宰割”的景象,这也给检查结果带来了不必要的偏差。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家里做心电图呢?
只要在身上贴几个薄片,再佩戴一个手机大小的仪器,就可以开始实时的心电分析,并将数据传输到网络上,这就是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带来的便携式动态心电分析仪的功效。这台仪器可以24小时记录全息的动态心电图,与医院中常规心电图的标准完全一致。在记录心电图的同时,还有方便的房颤分析功能,心律不齐患者就可以打开房颤分析功能。
出镜:腕式血氧仪
血氧仪是对患者的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常用仪器,尤其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还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血氧仪是分析自身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而便捷的指标。而现在,对于血氧的分析已经完全可以在家里轻松实现,我们不用再去医院排队采血、不仅省去了皮肉之苦,还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康泰公司研发的这款腕式脉搏血氧仪,可以利用红外光技术,透过手指皮肤和肌肉骨骼组织后的光亮度,无创且精确地检测人体血氧饱和度和脉率。数据通过OLED屏幕显示,还有波形图能直观地表现人体的脉搏。并且将数据存储在空间内,实现测量的连续性。
论坛2 过度医疗,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来改善
过度医疗、病人档案混乱、出院手续繁琐、病人无法在科室之间平稳过度,这些问题都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然而却也都让患者觉得无能为力。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这给医院的管理者们提出了很大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契机。
在3月25日的“第五届卫生信息化论坛——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会议中,来自多家医院的院长们共同探讨了数字化的种种挑战和实施经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金昌晓表示,医院信息化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有效方式。虽然目前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就医难度仍处于上升趋势,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在短期内依然无法解决。“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我想应该从院前、院中和院后三个方面入手。在患者入院前,除做好预约挂号工作外,还应该对每个科室和大夫的特点做个很好的展示,方便患者选择。在入院之后,应该从提升医疗效率入手,包括增设绿色通道,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入了信息系统之后,我们院内各部门的协同性大大加强,比如手术管理,上一台手术和下一台手术之间的时间不超过18分钟,这也是医院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最后是院后的体验,对于病人病后的整体跟踪随访可以记录在电子档案中,通过信息化更有效地服务患者。”
金昌晓表示,医院信息化对于医院管理的提升,最终还是会落到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的问题上来。比如对处方的管理和监督,就可以通过审查医生的处方,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属于过度医疗。这样最终也会使患者受益,避免看病贵的问题,“医院信息化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真正进行信息化,还应该从所有人的观念入手。”
D02-D03版采写/本报记者 贺潇 D02-D03版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尹亚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