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手 >> 新闻动态 >> 资讯>>食品安全溯源 “美食之都”发展的坚定基石

食品安全溯源“美食之都”发展的坚定基石

http://www.iothand.com 2015年09月28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如果说“美食之都”是盛开在成都的绚丽玫瑰,那么食品安全监管就是浇灌花儿们的勤劳园丁;食品安全溯源则是花儿们必不可少的养分肥料。正是这些园丁们的辛勤劳动,成都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正在提升,全市食品行业才能健康快速发展,“美食之都”这朵玫瑰也才会如此多娇、动人。

  百姓呼声

  举一反三 监管方式被革新

  “‘好吃嘴’多,好吃的地方多,好吃的菜也多”是外界对成都餐饮业界的评价。今年年初荣获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成都,作为川菜的发源地和中心,拥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食品餐饮市场,其中涉及15家食品及农产品批发市场、488家农贸市场、2157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900余家食品商场(超市)、2.7万余家餐饮服务单位(包括各类食堂)。

  庞大的市场意味着工作量极大的监管。面对繁多的监管对象,监管量大,监管链条长,很容易就可能出现监管漏洞。

  以生猪产品为例,我市每年猪肉消费总量约870万头,日均消费量2.4万头左右。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就难以保证市民吃上放心肉。同时,长期以来,国内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普遍存在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淡薄,传统监管模式覆盖面窄、效率低等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总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频繁被曝露,引发了老百姓对食品的高度关注与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国内曾经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故,使人民群众发出对食品安全的呼声,这让市政府监管部门举一反三,在监管方法、工作思路上去积极寻求改革和转变。

  大力提升食品质量,着力确保食品安全。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为确保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肉”,从2008年底开始,着力转变监管理念,推进高新科技手段在监管中的应用,探索建立了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该体系已在中心城区基本建成,年内可在全域成都范围实现全覆盖,并将逐步延伸拓展追溯体系的覆盖面,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覆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重点食品品种,初步实现建设“食品放心城”的目标。

  与此同时,成都市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将保障食品安全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确立了建设“食品放心城”的总体目标和构建食品防控体系总体思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全市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对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信心和食品市场消费信心不断增强。

  思路方法

  信息平台促监管有的放矢

  “让老百姓放心买肉,安全食用不仅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更是肩上的责任和老百姓的期待。”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此为代表的民生工程,将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10项“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实施目标管理,并在人、财、物上给予了充分保障,促进了工作落实。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提升生猪产品质量,成都市为此专门成立了推进工作组,抽调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加强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和督查督办,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力保障了追溯体系建设的推进。截至目前,各级财政已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信息平台建设和溯源终端设备购置,二三圈层地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将按要求为购置追溯体系的终端设备安排必要的资金。同时还将做好屠宰场(厂)、市场开办方和生猪产品经营户的工作,要求使其配备追溯体系所需要的设备,满足信息追溯的需求。“安排投入专项资金不仅减轻了生产经营户的负担,同时也保证了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成都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项推进,资金到位,市场支持。条件皆已具备,只等项目实施。通过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了溯源运行机制和有效监管机制,从而实现了追溯体系的有效运转和生猪产品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2008年底,我市自主研发了“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该系统由1个数据处理中心、6个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部门监管、屠宰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市场管理、定点单位进货查询子系统)和1个公共信息查询平台组成,涵盖行政监督管理、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经营管理3大项功能,形成从生猪屠宰、生猪产品批发到零售终端全过程、全覆盖的信息网络。

  该系统以在白条猪肉上绑定的射频识别电子芯片为载体,在生猪屠宰、购销、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实时录入、上传相关信息,集成于“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市场管理方通过手持读卡器对芯片进行扫描,查验确认溯源信息后准入市场销售;市场经营者通过射频识别电子秤销售并打印溯源小票,消费者可通过溯源小票上的追溯码查询的完整信息,实现明白、放心消费。

  有了这一系统,政府职能部门也实现了系统管理,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溯源信息实施网上巡查,进行精细化管理,点对点查找问题并及时解决,实现了广域、有效监管。系统的建立,还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不但可以对全域成都数量庞大的监管对象实施全面监管,还可将外地生猪产品纳入本地溯源监管。凡是进入成都市场的外地猪肉,须经监管部门确定的窗口企业抽检合格后,进行溯源标识,纳入可追溯系统后方予准入。由信息化部门牵头与系统运营商、设备经销商等组建了技术服务保障组,不断完善系统建设方案,建立技术问题反馈及解决机制,确保追溯系统的有效运行。

  系统基础

  配套工作让追溯基础牢固

  “追溯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成大量的配套工作,夯实体系建设的基础。”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对追溯体系基础的重要性看得很清楚:“我们应该要将涉及食品安全追溯的各方面都要动员起来,让每个参与方都能自觉参与进来,都能从食品安全追溯中受惠。”

  要让市场各方主体参与进来,不仅需要让他们明白系统的重要性、安全性,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操作系统,宣传食品安全追溯的知识,从而形成全社会重视参与、广泛参与和自觉参与食品安全追溯的氛围。

  成都市共有生猪企业多少家?哪些产品会涉及餐饮消费?为获得全市市场基础信息,市食安办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的信息数据,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行业协会管理平台等,摸清了全市生猪屠宰企业、生猪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经销商以及餐饮企业底数,从而完成生猪屠宰、生猪产品批发到零售终端、餐饮消费环节1.3万余个溯源点位的信息采集,为追溯体系,也为“美食之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溯源体系的操作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很多环节需要人来操作,大量工作需要人来实现。”为使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我市各部门广泛开展追溯体系建设培训,生猪产品生产经营者、市场主体、消费者、监管人员、行业协会等参加培训的人员累计2万余人次。同时,为提高社会各方对体系建设的参与度、知晓度、信任度,相关部门通过在公交系统播放生猪溯源动画片、在媒体开办食品安全专栏、在电台、电视台开展“面对面”交流、定期召开食品安全新闻通气会等方式,加强互动,营造了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考虑到成都市各区(市)县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的差异,采取了 ‘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方式,抓好试点做好引领示范,及时总结完善工作机制,有力有序地推进全域成都的溯体系建设。”市食安办负责人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生猪产品已全面实现可追溯。下一步将在包括五城区的中心区域以及14个区(市)县的二、三圈层的全域成都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技术突破

  物联技术使监管效率提升

  以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的不仅是监管效率的提升、监管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满足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放心消费,安心食用。

  市食安办负责人说,“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这一新做法有益探索了现代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效力,提升了食品安全整体管理水平。”

  这一新技术通过网上巡查与实地抽查相结合,各环节监管部门的市场巡查率由每月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80%,同时整合了部门监管、行业监管、消费者溯源监管多方力量,形成了全覆盖监管网络。此外,它既能从屠宰、流通到消费环节循序监管,又能从消费终端回溯倒查溯源信息,既降低了监管成本,又提高了监管效率。它还改变了以往只查验“两章一证”的单一、粗放的传统监管模式,详细、准确、实时的溯源信息保证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第一时间追溯到源头。

  这一技术还促进了生猪屠宰行为和猪肉流通市场秩序的规范,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逐步提高。“系统的运用遏制了私屠滥宰现象,促进了定点屠宰企业的规范有序。”2010年,私屠滥宰的举报量同比减少32%左右,定点屠宰企业的屠宰量同比增长35%左右,生猪屠宰逐步趋于规范化、规模化,小、散、乱、差等现象逐步得到遏制,一批不具备溯源能力的屠宰企业因市场萎缩而关闭。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市场的方式,挤占了不规范经营批发市场的空间,使其随着追溯体系在全域成都的建成而自行关闭;而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做大,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白条猪肉日交易量较之追溯体系建设之前增长了10倍。

  现在,我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实践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社会反响良好,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度和消费信心持续增长,2009年,经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问卷调查,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较前一年提升了1.57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应用科技手段变革传统监管模式的实践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与支持,商务部已将成都列为全国“放心肉”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及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10个试点城市之一。

  由点及面,提档扩面。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巩固深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逐步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向种植、养殖环节和其他畜类、禽类、蔬菜、食用油等食品延伸,扩大体系建设成果在市场监管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市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个资讯]:丰台科技园东区打造“未来...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资讯]:广东物联网产值目标超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