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手 >> 新闻动态 >> 资讯>>北京新城规划有新智慧

北京新城规划有新智慧

http://www.iothand.com 2015年09月28日        

翻开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关于新城的建设,在第49页和第66页等处分别有若干精彩的表述:

要使新城成为宜居宜业、更富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成为首都功能的新载体和区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要全面提升新城综合功能,集中力量打造“业城均衡”的综合新城,显著增强新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有效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

宜居宜业、业城均衡,这样的定位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它恰恰抓住了事物的关键,是一剂提速新城建设,同时又能医治中心城“大城市病”的良方。

“交学费”是发展试错的一种生动叫法。在有关新城的建设上,北京交过“学费”——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就提出过要在北京周边打造若干居住边缘集团,在此背景下,天通苑[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和回龙观等居住人口达到十数万的大型居住区应运而生;“十一五”期间,本市又提出了建设通州、顺义两大新城。

效果呢?应该说并不尽如人意。每天早晨进入市中心上班,晚上出城回家睡觉,“潮汐式运动”的场景大家都司空见惯了。有关别让新城成为“睡城”的呼吁声也不绝于耳。

以现在的认识水平考量诸此种种,不难看出此前的新城建设思路中最大的缺陷是居多业少,或者说只盖大楼不建厂。实践出真知,有了过去十几年来面向未知的探索做铺垫,才使“十二五”关于新城发展的定位更准确:新城中的产业园和居住区要搭配着规划,通过大力发展支撑产业来留住人,实现就近求职、就业,并以此来缓解中心城的压力。

今后的新城不光宜业,更是宜居的好去处。市规划委主任黄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打捆”一词来注解旧城功能的转移和新城功能的提升,特别形象。何为“打捆”?就是将整个区域系统整合平移的模式。比如西城区的中小学名校要随着搬迁的人口把分校办到回龙观;比如在通州新城,一个全新的三级医院即将动工兴建;再比如更高水平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都要为各个新城配套。

生活舒适,离不开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一声就到。”同一个道理,苍白的口号式说教并不一定能把住户吸引到新城中去,而响当当、上档次的商场、学校、医院、体育馆齐刷刷地摆进新城时,一定会像磁石一样拉人进城。

大道通衢、广厦万间、百业兴旺,有了这些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完美的新城吗?“十二五”规划里显然有更深入的思考。草案写到:要注重城市个性培育,尊重区域历史文脉,展现当地文化内涵,引导培育新城居民的城市文化归属感。在实践层面,通州新城已经把重现运河文化放到了突出位置。

文化是城之魂,世界上每一个知名的城市,特色文化都是其魅力之所在。我们热爱故乡或者钟情一座城池,并不是仅仅因为房子、道路、山川、树木等有形物,更是因为与一代代人生活血脉交融的人文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特色文化,构建文化气场,恰恰是让新城活起来、生动起来的点睛之笔。

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新城建设的部分充满了全新的智慧,而这来自于对一个朴素真理的真诚理解——尊重城市演进的客观规律。

[上一个资讯]:物联网带动自动识别行业发...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资讯]:电子巡更机系统-解决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