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首部城市交通白皮书正式发布
5月8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深圳市首部《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于宝明副主任主持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白皮书》五大亮点
为确保交通政策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白皮书》在编制上注重理论和方法创新,具有以下五大亮点:
第一次在都市圈背景下制定深圳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白皮书》研究对象从市域扩大到都市圈,科学研判了未来港深莞惠都市圈交通融合发展的态势和对深圳城市交通系统带来的影响,创新性提出“双核多心”的港深莞惠大都市交通圈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设枢纽城市、推动区域一体化等发展策略,明确了枢纽、轨道、道路等重大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在都市圈背景下的功能和布局要求。
第一次提出深圳建设“轨道+快速公交”复合公交通道的新思路。由于城市空间形态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深圳市部分关键交通走廊的承载能力将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在此背景下,《白皮书》创新性地提出建设“轨道+快速公交”复合公交通道,集约利用有限的通道资源,扩大城市关键走廊公交供给能力。
第一次在深圳市交通发展政策层面明确提出各类资源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倾斜。《白皮书》规划理念从交通适应城市发展转向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提出转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确立了将资金、路权等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倾斜的发展策略。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为出发点,提出了持续轨道建设、升级公交服务、改善慢行网络等推动公交发展的行动措施,着力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
第一次系统制定新时期强化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平衡交通需求与供应的原则,《白皮书》提出利用设施供应、经济杠杆、行政管理和宣传倡导等综合手段,以新一轮停车发展政策为近期主要抓手,加强对机动车使用的引导与控制,缓解深圳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在高峰时段的道路交通压力。
第一次提出“交通软环境”构建思路,将慢行系统建设提到新高度。《白皮书》注重提升城市交通的内涵和品质,对改善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安全以及社区交通环境给予更多关注,极为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首次系统提出营造公平、健康和安全的交通“软环境”。
《白皮书》主要内容
《白皮书》共分十一章。第一章研判交通发展形势,明确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发展指标,提出枢纽城市、公交都市、需求调控和品质交通四大核心战略,制定强化枢纽城市、推进区域一体、融合交通土地、持续轨道建设、升级公交服务、延伸慢行网络、优化道路功能、引导车辆使用、提升交通运行管理水平和营造低碳安全交通环境等十项策略;第二~十一章分别阐述了落实各项策略的主要政策和行动措施。
1.交通发展目标
《白皮书》提出深圳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构建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六类交通发展指标
以交通发展总目标为指引,并结合深圳城市交通的实际条件和未来发展需求,《白皮书》提出开放、畅达、可靠、公平、安全和低碳六类交通发展指标。
在建立开放交通方面,除了进一步强化机场与港口的竞争力和枢纽地位,到2015年深圳铁路交通圈3小时将可到达长沙、厦门等地,5小时将可到达武汉、福州等地,8小时将可到达长三角地区、12小时将可到达京津地区。此外,深港都会核心区轨道交通30分钟可达,虎门、松山湖、惠阳等莞惠重要节点与深圳中心区交通1小时可达。
在建立畅达交通方面,《白皮书》提出到2015年,中心城区和组团核心区路网高峰小时平均行程车速维持在25~30公里/小时,其它区域在30公里/小时以上。
在建立可靠交通方面,2015年轨道运营准点率将达到99%以上,地面公交车辆运营准点率达到90%以上。
此外,《白皮书》还提出公平、低碳、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包括:2015年全日机动化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担比例达到56%以上,机动车排放主要污染物总量不高于目前水平,交通事故死亡率小于2.5人/万车。
而6类交通发展指标完成后,深圳交通发展方式将实现运输方式由相对分散向综合高效转变、出行结构由个体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交通服务由保障型向优质型转变、交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交通排放由高耗低效向低碳环保转变等5大转变。
3.四大核心战略
“以枢纽城市、公交都市、需求调控和品质交通为核心战略,实现出行结构由个体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在内的交通发展方式五大转变。”此次公示的《白皮书》,涵盖了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要求,结合城市发展态势,研判新时期城市交通发展态势和需求,明确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指标和相应的战略政策。
在《白皮书》为深圳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制定的四大核心交通战略中,“枢纽城市”战略是指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对外交通辐射力和影响力,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公交都市”战略是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着力提升公交服务能力和水平,确立轨道公交主导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需求调控”战略是指强化交通需求管理,有效缓和机动车交通需求过快增长,维持交通供需的基本平衡;“品质交通”战略是指广泛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大幅提升交通管理水平,营造低碳、安全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