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珠海农村产业关于珠海市幸福村居新建设
如何把小农做成大农,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实现珠海梦必须解答的问题。在此,结合台湾所观所感,就我市幸福村居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的思考与建议。
启示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走智慧发展之道
“上兵伐谋”,思路决定出路。弹丸之地的台湾,能在世界农业大军中异军突起,产品营销全世界,其管理、组织上都体现出令人折服的智慧,值得珠海借鉴。
一是高瞻远瞩,强化顶层设计。台湾依靠农会统筹规划,构筑了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农民生产从计划到销售都在农会指导下有序进行,改变了小农的弱势地位。
创建幸福村居是顺应时代与民心的智慧决策,为避免发展的盲目与无序,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前瞻性的眼光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深谋远虑,强化政策的产业导向。台湾对农业的管理智慧集中体现在及时出台和完善系列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导向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为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台湾先后出台系列法规进行宏观导向;并细化到休闲农业的评选、休闲农业区的评鉴都有具体措施要求;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鼓励把政府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点,拉动旅游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快速规范地发展。我市创建幸福村居,也出台了《决定》等系列文件,但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实质性指导远不如台湾具体清晰。建议组织专家全面调研,编制我市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对相关产业制定扶持制度。
三是集思广益,勇于创新突破。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才能带来发展的突破。建立与台湾等地合作关系,开展试点,力求在组织管理、农民组织、生产营销等方面能借鉴台湾并实现创造性突破,既降低改革的风险与成本,又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启示二:优化产业布局,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珠海不乏特色产业,已形成水产养殖、名优水果、有机水稻、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但缺乏大项目、大品牌支撑,规模不够,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就不大。珠海不妨效仿台湾,挖掘、创造本地标志性产品或项目:利用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农业基本调查资料,依据各区段的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全面划分农业区段,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其在同一区段内生产同类农产品,并在品种改良、机械作业、病虫防治、水利灌溉等环节统一计划步骤,推进专业化生产。
台湾当局曾两次大规模“农地重划”,并一再放宽对土地的分割限制,就是为了把优势产品培育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产品和开发模式。如,台湾苗栗的大湖草莓,由最初的0.4公顷扩种到500多公顷时,已经一地难求而向邻镇扩展,草莓产量占全台八成,为全台批发销售主要产地,其市场定价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可以想见。
珠海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均耕地面狭小分散等问题,可借鉴台湾,将优势产品连村、连镇、甚至连区发展。
实现产业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必须突破几点:一要实现土地流转。变革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土地合法流转,改变分散的土地个体经营现状,使产业连片发展成为可能。二要形成规模优势。不仅发展“一村一品”,更要发展“多村一品”、“一镇一品”、甚至“一区一品”。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采购成本最小化、生产产出最大化、销售效益最大化,做市场主导。三要有效整合资源。如休闲旅游,珠海资源丰富,但缺少有效整合和设计。如果能向台湾学习,将各类景点与农业有效整合,那么旅游产业会有突破。
台湾多年实践,摸索出农会、合作社、农田水利会等农民合作组织,让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过程的规模化。 珠海幸福村居建设中,要科学地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利益得到了最大保障,可创造性借鉴农会做法。
一是直接借鉴台湾,建立完善农村合作社、健全营销体系。将远离正规教育且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实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集货、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运销、统一核算,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生存发展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
二是借助与企业、金融等部门合作,尝试各种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或高校+基地+农户”、“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银行+农户”、订单生产、连锁经营等各种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形成合理有效分工生产链,解决农户资金不足、技术不够等问题,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和提高公司效益,消除“小农户,大市场”矛盾,带动畜禽养殖、收购、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是建立物联网等信息化服务体系,理顺营销渠道。利用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向外推介我市特色农产品。如,物联网农产品交易形式,可借助网络减少农产品交易环节、存放时间和交易成本,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既增加农民的收益,又使消费者放心。
启示三:提升品质与效益,走技术发展之路
追求产品高品质化,是台湾农产品竞争力的保障。台湾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均依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注明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产品等级、供应市场,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能准确追溯责任人。如,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实行产销履历制度,统一农药、化肥,电脑把生产指令下达给农民,农民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育种、栽培、施肥、喷药、采摘。每个流程都进入电脑记载,一旦有违规操作,电脑将拒绝记录载入,产品就无法进入流通环节,进入市场的产品充分赋予消费者知情权。
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高,珠海本来生态口碑好,在食品安全矛盾日益尖锐的现时代,如果能引入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产品的竞争力将不可估量。
台湾产品深加工处理技术让人叹服。珠海水果、水产丰富,但这类农产品销售时间短,如果能合理开展深加工,就能有效避免因丰产而出现的果贱、鱼贱伤农现象。珠海位于港珠澳交汇地、旅游资源丰富,人流量大,如能加强产品技术研发,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通过深加工将农产品商业化、礼品化、精品化,就能实现利益扩大化。
台湾每年都要举办农业论坛、项目对接会和各类农产品评比会。要提升珠海产业的科技含量,对各类农村产业,建立良性奖励评比机制,不失为一条良策。
此外,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科研成果和技术与农村对接,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农业技术装备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都是提升品质的有效措施。
启示四:强调生态与文化,走内涵发展之路
在台湾一路走来,都感受到生态与文化的存在。如,金瓜石黄金山城中的云山水小筑,其魅力就在虽然民宿内部舒适现代,但外部环境都维持了原始生态,自然古朴。云林县古坑乡华山咖啡特色村的魅力就在它萤火蛙鸣等丰富的自然生态;还有大湖的草莓文化;台南后壁区无米乐特色农村的农里生活文化等等,无一不经历了单一产业到丰富文化内涵发展的过程。台湾农业提示我们:保护生态,丰富内涵,走文化发展之路,才是有前景、有生命的农业。
珠海的环境优势为人共知,生态农业品牌也初现江湖,对已有的生态和文化条件,要保护、传承。要充分挖掘历史人文精神,让人文价值在产业发展中“活起来”,将产业融入人的感情,彰显产品个性。
除了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外,可以积极尝试创意农业、养生农业、 循环农业、蓝色农业等新型生态农业。如,“猪-沼-鱼虾蔬菜”模式的循环型生态养殖,既避免环境污染,又促进产业发展。
启示五:筑巢引凤,走人才发展之路
农村优秀人才严重缺乏,要创建幸福村居,就要致力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一要大胆启用和培养本地人才。台南后壁区无米乐特色农村的创建者回想创业起源的说法是“三个疯子带着七个傻子。”可以想见其时的狂热与投入。创建幸福村居,珠海要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智慧、有魄力的农村建设领导者和科技领头人。同时要发展教育,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农业生产输送技术人才。
二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农业人都是博士级高学历人才,哪怕年过六十都热情洋溢、充满干劲。珠海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出台政策、广纳贤才,吸引产业中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来我市创业,以产业项目吸引人才、以人才推进产业项目。
三要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像云林县古坑乡华山咖啡特色村和台南后壁区无米乐特色农村的建设那样,只有凝聚居民,共同参与,才能建设真正和谐美好的幸福村居。我市已经开展一系列幸福村居建设培训,目前主要针对基层干部,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一方面开展入户发动,调动所有农民参与幸福村居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庞大的农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各种农业实训基地,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自主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