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物联网产业跑步前进
比如,我们出行时需要寻找停车场,就可以通过手机等个人终端,寻找附近有多少停车场。知道停车场里还余多少车位,就不用再去排队。同样在出行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个人终端,寻找一条不堵车、顺利回家的路。事实上,东莞这种物物相连的智慧生活模式已开始布网,“智慧东莞”雏形已现。
东莞物联网发展高峰论坛的举行,东莞市物联网产业促进会的成立,标志着“智慧东莞”建设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变成科研、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市场化平台。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提‘智慧城市’建设,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较为浮躁的做法。”邬贺铨提出,希望社会各界多点交流沟通,从战略高度对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而不要仅仅盯住物联网产业能带来的GDP。
“为了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我市于2010年8月成功获得省市共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一年以来,基地从无到有,我市相继铺开了一系列物联网布局全市的步伐。”市经信局副局长刘炯贤透露,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物联网产业调研,我市编制了《东莞市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东莞规划》。有了政策的铺垫,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其中,在石龙镇启动“智慧石龙”,打造智慧产业、实施智慧城管和智能社会服务。
此外,市水务局实施对全市水源和污水实时自动采集、监控、报警的“智慧水务”系统;广东荣文能源科技集团的物联网智能路灯照明系统,目前已实现大规模应用。通过一批民生及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拉开“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
与此同时,东莞的政府部门还开始着手扶持一批重点项目。
刘炯贤透露,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省、市用于扶持我市物联网产业的专项资金超过600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6亿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智慧”进入应用阶段
与其他城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东莞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方面,一开始就着重推出“应用”的旗号。
2010年8月,东莞市物联网产业基地成为首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也是全省唯一一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东莞发展物联网的策略是以实际产业应用为牵引,推进物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异业整合。副市长邓志广曾表示,物联网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东莞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还可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制造技术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邬贺铨在高峰论坛上认为,东莞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要在东莞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东莞来说,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有很强的产业支持。东莞有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在全市产业比重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对于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来说,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我市初步构想,到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智慧东莞架构基本形成,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公共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0家,发明专利受理和技术标准超过100项,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500万台,示范应用工程不低于60项。
同时,还选择具备一定应用基础的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智慧东莞应用项目。并力争到2012年,在重点应用领域实施15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到2015年,力争在重点应用领域实施6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将东莞打造成为全省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发源地,成为全国物联网应用模范城市。
省经信委副巡视员陆建生透露,物联网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好、成长最快、产值增长最快的产业,每年产值增长超过30%,其中,预计2011年全省物联网产业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大关。
产业链条缺“火车头”
实际上,与被确定为国家物联网试点城市的广州、深圳、无锡等不同,东莞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方面,没有“试点”的先天优势。也正因为这个局限,发展的速度更加明显,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刘炯贤认为,“从基础上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按照刘炯贤的理解,一方面,我市发达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与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使得东莞既能提供物联网技术应用解决方案,也能提供物联网应用所需的新型软、硬件产品。
另一方面,我市制造业带来的巨大物流市场,能为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带来广阔的市场。此外,我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千万人口为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功能服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可以说,东莞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基础良好、特点突出,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这也是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能够获得首批‘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市物联网产业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刘炯贤说,“无论从上游的标准制定、核心传感部件、核心芯片的研发生产,还是到中游的系统集成、应用方案、网信信息服务,再到下游的终端产品制造、应用服务等环节都各有多家核心企业聚集,产业链基本形成。”
不过,对于我市目前在物联网和智慧东莞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刘炯贤并没有避讳。
“我市物联网产业步伐较为领先,但是总体来说还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据透露,物联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不能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还不够广,层次偏低;应用的盈利模式还不成熟;政府部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意识薄弱,没有做到带头应用;同时,物联网产业扶持的政策力度仍显不足。这些因素,都是东莞在物联网发展方面,今后必须要打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