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淘金”智能抄表领域
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向智能抄表领域,他们采用不同的技术,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高准确率和大规模的电表、水表等仪器的智能抄表功能。智能抄表的序幕刚刚开启,巧合与不同的背后,盛宴即将开始。
曲琳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在商业世界同样适用。一个足够大而诱人的市场总会引来创业者凭借各自的创新技术在此一展身手。
对于西安凯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桑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来说,他们的“罗马”是智能抄表领域。3家公司通过2种不同的技术,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高准确率和大规模的电表、水表等仪器的智能抄表功能。不过他们走向“罗马”的路线却各有不同。
智能抄表的序幕刚刚开启,巧合与不同的背后,盛宴即将开始。
电力载波:正规军?
3家企业中最早进入智能抄表领域的是西安凯星。1999年,已有人提出利用低压电力载波技术将老式电表替换为智能表,这种不再需要凿墙、搭线和派专人敲门读表的想法听起来很美,却在技术上卡壳了。
在国企研究通信的赵新正听朋友说起低压电力载波通信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不仅神奇,而且未来肯定有好的前景。再往下听,他发现市场中所有公司都被困在“实时性与抗干扰性”这个难点上,曾经承担过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的赵新正没多想,便认为这件事值得尝试。
如今看来,没经过风险评估的他歪打正着,因为这个市场巨大且富有魅力:把老式表换成智能表后,能够解决人工抄读不准的问题,避免了假借入户抄表之名抢劫的发生,此外,它还能与节能减排的概念呼应。由于要改造的大部分是智能电表,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现成的电网与电力载波技术,借助“电网”这张全球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网络,凡是能够通电的地方都可以实现信息传输,而且这张网的资源还是免费的。从这点来看,智能抄表没理由不成为必然趋势。
1990年至2000年间,试图通过电力载波做智能表的企业蜂拥而至,却死伤惨重。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电力载波技术无法攻克技术难关。赵新正听说装有2万个电表的用户最终抄表成功率连3%都达不到,只能派人拿着手抄器去返工。电力载波最终落得了个华而不实的坏名声。
不过赵新正心知肚明:“实时性与抗干扰性”需要通过信息传输和扩频技术来解决。“我们很幸运,因为这两个技术我都做过,而且还在该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
1999年,他组织了一个仅有5个人的团队开始研发智能抄表。2年后,赵新正的设想逐渐成为现实,看到成功希望的赵新正这才注册了公司。2002年8月,西安凯星的第一代产品出炉。在选择一个小区进行试点后结果满意,士气大振。此后,赵新正继续在芯片上花了功夫,共研发出五代芯片,应付用户入住增加、用电环境变化带来的更大电路干扰。西安凯星的产品能够达到抄读数据准确率和抄读成功率的100%,他的新技术突破了电力载波领域的一个重大难题。
在此之后,赵新正顺藤摸瓜,完成了水表、煤气表、电热表在同一个系统的智能化。在西安凯星的系统中,一个变压器台基站需要安装一台载波数据集中器,只要仪表接上电线,数据就会从数据集中器通向电脑后台的用户控制管理中心,每一个终端都有自己的IP号码作为区分。
无线传感:杂牌军?
在赵新正钻进实验室琢磨电力载波芯片的时候,方正平却已准备绕道并超越载波,不过此时的他并不清楚脚下的路是否会通向智能抄表。“我不知道我研究的无线传感网技术会用在哪里,只坚信未来肯定有用。”
方正平创办的杭州家和主营业务是工业控制,2004年时却一心想转型,希望“二次创业”可以找个有时代意义的技术作为突破。
在查看相关资料时,方正平偶然看到了智能抄表的主力技术——电力载波技术。“突然看到了希望。因为载波发展15年以上还不能解决抄读准确率的问题,而无线传感网恰好能做到。”
方正平不知道,遥远的西安有家公司已经破解了电力载波的难题,他关心的是,无线传感网与智能抄表是否能“情投意合”。国家电网也正在渐渐封杀传统专线抄表的模式,种种迹象表明,智能抄表是一个绝妙入口,而且这个具有垄断力量的大客户符合他最初的要求。
2008年年初,研发工作尚未完全完成的杭州家和提出,使用无线传感网技术进行智能抄表。但他们受到的却是市场的漠视。当年5月,杭州家和集结数家同领域公司与近百位相关专家,牵头组织了用电系统利用的无线传感网实现智能抄表标准的会议。但是在11月中旬《关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情况的汇报》的文件里面,无线传感网依旧没有入围。
“我们希望成为正规军,直接和他们做生意,因此只有一条路——赶快找个试点。”2009年,杭州家和迅速找到国家电网,在宁夏一片城乡结合部申请到试点。这是国家电网的指定试点区域,在这里,几家电力载波技术企业也在试用智能抄表。
国家电网将拥有500多个电表的区域交给杭州家和,而其他几家的试点都只有不到100个。方正平先后派了七八位同事过去做试点工作。由于杭州家和产品的特点为低功率、大规模、强绕射能力,与智能抄表的需求相符,方正平终于打动了国家电网。2009年年中,国家电网颁布的条例加上了无线传感网。 “得到了国家电网的准生证,松了一口气,终于感到找对方向了。”
在无线传感网进入正规军之后,智能抄表的格局开始变化,电力载波技术作为主导技术,无线传感网作为辅助。由于无线传感网与载波都需要将各自的模块嵌入电表来使用,国家电网的条例中还额外加上了一条,规定这两种技术的模块形态一模一样。
“连模块的大小都统一了,这就说明,万一载波不行,无线传感网立刻上马。”这让方正平很欣慰。
第三条道路:闻着钱味出击
在攻克电力载波技术的世界级难题、针对无线传感网找到合适的产业化应用之外,另一家公司更关心的却是对商业模式的设计。
“把所有表连在一起最后形成网络,数据进入互联网,返回到上海的平台,进入公用事业能源计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分给各个供电局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在上海,我能抄到阿尔巴尼亚的表。”上海桑锐同样在使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实现自组网抄表,不过在其董事长聂光义的表述中,重要的一点是 “管理系统”。上海桑锐已经构建了自己的平台管理系统,他正计划在用户增量达到一定量之后开放使用。
在智能抄表领域淘金,究竟如何盈利?西安凯星的主要方式是一次性销售整套电力载波抄表系统,其中包括硬件与软件后台,与此同时,他们会同急于寻求转型的表具厂进行合作分成,西安凯星收入占多数。此外,西安凯星推出了托管的业务,可以替小区物业进行管理,收取服务费,但由于之后的维护工作电工就可以完成,并无维护费可言。
而杭州家和却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方正平将无线传感网智能抄表作为研发中的重点,发展中的跨界尝试,还抽空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天然气锅炉的工控项目。
拥有同样思路的是精于思考“赚钱经”的上海桑锐。上海桑锐开始并没有打过国家电网正规军的生意,而是默默地做试点,直到认定这个行业叫好又叫座,然后建立了子公司,主营业务是生产各类表具。这使他们在未来除与其他表具厂、电力公司合作进行配套之外,还能够出售自己品牌的表具。
上海桑锐的另一个大动作是平台化,他们构建了公用事业能源计量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无形中成为比一次性销售产品、售后服务外更持久也更有想像空间的利润点。聂光义希望将身份从一家为别人配备无线模块的企业变为能源计量信息化的服务商。为实现这样的目的,甚至与银行、支付宝都实现了接口合作。
也许智能抄表领域对这几家公司来说,都只是驿站而非终点。方正平对这个行业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也会面对技术问题和产业竞争,没准最后载波会和传感网技术融合,这不是没有可能。无论如何,我们会继续进行研发。智能抄表对于杭州家和的意义是一个领域的技术突破。智能抄表也许的确能赚钱,但是挣完几十亿元就掉下来的企业也不少,因为在你赚钱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失去宝贵的战略时机。因此我不会把其他项目砍掉,不能让企业命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