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吹响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冲锋号
生态虾场
机械插秧
土鸡加工
柑橘加工
记者 罗成友
重庆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的召开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吹响了重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冲锋号。市农委在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中,迅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迈开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坚定步伐。
直辖15年,重庆农业农村取得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2011年实现农村经济总量2370亿元、农业增加值8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分别是1996年的4.8倍、2.9倍和4.4倍。
“我市过去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重庆农业仍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农村仍属于落后地区。”市农委负责人认为,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到2017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农民增收。因此,必须坚持“三化同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这是针对重庆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坝少、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大的实际作出的科学决策,也回答了像重庆这样的山区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的道路问题,明确了重庆农业的发展定位,指明了重庆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因此,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既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是重庆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农委负责人认为,要通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用特色来增效益;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来支撑现代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打造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加大改革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与以前的“三高”农业、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全面颠覆、另起炉灶,但又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新的要求,更切合重庆农业农村的实际。
重庆,吹响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冲锋号!
特色增效益——
11个重点产业构建重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重庆的农业资源丰富,也有特色,因而,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用特色来促进农业增效,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根据山区、丘陵、长江沿岸等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资源状况,结合市场需求,我市将突出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烟叶11个重点产业,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现代农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油产业。重点打造特色效益粮油七大功能产区,在大足、潼南、铜梁、永川等16个区县发展500万亩高产优质水稻基地,在潼南、合川、垫江、梁平等20个产油大县建立300万亩“双低”优质油菜基地。
做优做精蔬菜产业。建设以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的优势蔬菜、以武隆为重点的高山蔬菜、以库区为重点的加工蔬菜三大产业带,以及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县城三级保供基地。到2017年,建成蔬菜生产基地200万亩,种植面积1100万亩,总产量达1800万吨,蔬菜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提质发展畜牧产业。在荣昌、合川、江津、万州等26个优势基地区县发展生猪,在丰都、云阳、酉阳、石柱等5个区县发展肉牛,在涪陵、酉阳、云阳、巫溪等9个区县发展山羊,在城口、秀山、巫溪、南川等15个区县发展特色家禽。
做大做强柑橘产业。重点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万州以下区域形成晚熟鲜食柑橘产业带,万州以上区域形成早中晚熟加工产业带,加强奉节、云阳、开县、忠县、长寿等5个核心区县建设,形成总产量300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的产业规模。
着力发展特色渔业。主要在渝西和梁平、开县等区县实施池塘吨鱼万元工程,在永川、荣昌等区县实施稻鳅双千工程,在库区实施生态渔场工程,在城口、黔江等区县大力实施特色土著鱼资源开发工程,在主城郊区实施观赏鱼产业化工程。
大力开发特色林果。推进主城都市农业观光休闲果业、武陵山生态高效水果生产带和长江两岸生态景观果业带建设。
加快振兴茶叶产业。打造武陵山区高山名优茶产业带、渝西特早名优茶产业带和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产业带,实现建成茶园100万亩,综合产值100亿元目标。
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花卉、蚕桑、烟叶等特色产业,支持每个区县发展2—3个重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