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成果在杭发布
昨天(27日)上午,“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成果介绍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
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与卫生部部长陈竺座谈,副省长郑继伟参加。
介绍会上,陈竺、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副省长毛光烈致辞,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出席会议。
“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是省政府与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于2009年正式立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该项目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实际需求,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区域信息系统规范等13类66个标准,其中1个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2个标准成为行业标准,22个标准成为地方标准。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负责人李兰娟院士告诉记者,经过三年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成了覆盖浙江省27个城市和县区的省市县三级信息平台,建立了1300万份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示范区95%以上的居民,为促进居民健康科学管理、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创建了以临床路径和知识库系统为基础的电子病历管理平台,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了临床医疗流程和资源管理流程的深度集成与融合,实现了医疗服务和流程管理的标准化、智能化、精准化和一体化,并在全国16个省市200余家医院推广使用;创建了以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为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构建了以省级大医院为核心、市县级医院为骨干、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终端的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形成了面向基层医院和医生的对口支援和学科帮扶机制。目前已联通浙江省内28家省级医院、146家市县医院、36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在江西、贵州、四川、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示范应用,累计开展14000余例、3500多例远程重症监护、600余次临床案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远程教学,累计培训基层医生3万余人次。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的运用,创建了以居民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模式,不仅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还大幅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缩小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鸿沟。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接下来,该项成果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依托此项成果,“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二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
(责任编辑:徐晶慧)
这一项目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实际需求,研究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档案、区域信息系统规范等13类66个标准,构建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创建了以居民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模式。
据悉,我省正在启动包括宁波“智慧健康”在内的10个左右的项目,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在深化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商务与服务模式,提高群众的方便、安全、舒适、满意度等方面下功夫,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成果将给我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