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为民:电信转型将向深层次发展
日前,我国著名电信专家、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郝为民做客《趋势对话》,对“十二五”时期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解读。
电信转型向深层次发展
郝为民指出,“十二五”电信市场将进入更深层次的转型变化时期,电信服务加快向信息服务升级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电信业业务收入达到8600亿元,电话用户达到10.61亿户,建成了覆盖全国、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电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电话用户已经接近饱和,话音通信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近年来,运营企业的话务量出现下滑,电话已经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从运营商收入结构的变化上来看,客观上要求运营商由单一的语音通信提供商向综合的信息化服务商转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改进,投资对业务收入的拉动已经不再明显。这侧面反映出,用户的信息需求已经从单一的电话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变,这就要求运营商提供更多使用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十一五”期间,基础通信企业累计投资近1.5万亿元,但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依然落后于GDP的发展速度,因此靠简单的投资来拉动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用户越来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十二五”将是我国电信业发展转型的重要转折期。
3G等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在谈到未来市场的另一个趋势时表示,网络多样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宽带化、泛在化的信息网络成为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融合、绿色、安全等理念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3G、移动互联网等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众所周知,移动终端、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通信形式对固话代替越来越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国互联网网民和宽带接入用户分别达到了3.84亿和1.3亿,双双实现跨越增长。此外,我国99.3%的乡镇和91.5%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6.0%的乡镇接通了宽带。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提出了国家宽带战略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跟融合、绿色、泛在等相关的政策文件。经过这么多年的酝酿和实践,这些理念都已经深入人心,进入了深层次实施阶段。
产业融合竞争进一步加剧
郝为民指出,通信业边界愈发模糊,产业融合加剧,竞争更加突出将成为未来市场的另一趋势。
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通信业发展指明了转型升级方向。随后,基础通信业进行了新一轮重组,并发放了3G牌照,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全业务运营和竞争的新格局。同时,在互联网和增值电信业务市场上,已形成了2万余家企业充分竞争的格局,造就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技术进步使通信业边界愈发模糊,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剧。在多年前,郝为民就提出了“3.5”理论,即通信业的“成员”,一是通信运营企业,二是广播电视运营企业,三是电力企业,四是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因为卫星的用户毕竟非常有限,因此算作0.5。这几个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最后一公里”,都直接把网络接进了用户家里。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之间的渗透将越来越明显,因为未来通信业的边界将愈发模糊。
郝为民同时指出,技术进步必然还会催生一批增值业务和终端新应用,用户的需求就会不断地被调动起来,所以市场竞争将会愈发激烈,产业竞争将不断加剧。
运营商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最后,郝为民指出,终端将向智能化,定制化发展,终端厂商对运营商传统经营和营利模式发起挑战,终端供应商+内容集成商产业链整合将逐渐替代“移动运营商”产业主导地位。
将来手机将成为一个容纳信息的平台,人们所有活动的信息需求都可以由智能手机来完成,智能手机上的多种信息应用服务也都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比如移动支付、视频娱乐、手机游戏、移动商场等。用户和智能终端平台接触越来越多,信息内容成为用户的主要消费品,而运营商则沦为了“管道商”。因此,“终端供应商+内容集成商”产业链整合将逐渐替代“移动运营商”产业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