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趋势
物联网的源起与市场商机
物联网是透过无线感测技术,将各种物品出厂资讯、以及定位资讯汇整在一起,并藉由现有网际网路下进行管理与控制的网路架构。其雏形概念在15年前比尔盖兹所着《未来之路》一书之中便已提及,但因当时网路基础架构不若今日完备,因而未获得广泛重视。1999年MITAuto-ID研究中心研究RFID应用时,正式提出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名词;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物联网报告,并提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具体概念。
到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构想,美国也将物联网提升至国家及发展战略,强调感测技术与智慧型建设。随后2009年欧盟、日本、中国、南韩等世界各国,也纷纷将物联网发展列入国家级发展重点项目。在2014年预计全球无线宽频网路连接用户数(不含传统语音)将逼近4亿,在全球M2M市场规模150亿美元下,预估2020年物联网产值可达目前网际网路的30倍。
电信运营商扮演重要角色
在这次台湾物联网产业论坛中,电信业者提到电信运营商因具备行动、固网之无线、有线等既有基础网路建设,又有可观的企业与个人用户,把物联网规划纳入3G加值服务相当可行,且易与上中下游产业链跨业结盟为其优势。
业者也坦言,以目前电信法规下,大举跨入物联网还是会有些约束,且须为终端付出RFID感测成本与标签/设备之间的验证成本。而三网融合下暴增的频宽需求,以及用户关切的安全性与隐私问题,都亟待业界一同努力。
物联网的呈现型态与进化过程
既有的网际网络/云端运算,是所谓从用户端发需求到云端,并由云端即时回应服务的应用交付模式(ApplicationDilivery)。这种类型并不适合于如满天繁星般的物件,藉由感测网路与物联网回传大量资料到云端的运作型态。因此有网路设备业者对此型态,从DCC资料搜集控制器、DCN资料搜集网、DDN资料分布网以及路由器运作型态都做最佳化调整,提出纯软体架构开发的DCN资料搜集网路架构,融合高效能封包解压缩编解码引擎与容错式架构设计,可伴随CPU核心数增加而提升执行效能,以因应未来数以百兆流量的互联/物联网服务需求。
RFID设备业者认为,物联网IoT起初是因应物流运筹需要而生,从2000年导入RFID标签应用在供应链上获得成功,并在2005年后进一步导入门禁、大众运输等感应扣款/门禁的应用。将来物联网将藉由智慧型RFID标签,提供区域定位资讯,并在2015年以后导入微型化、绿色节能概念与多重可用频谱特色,以临场远端遥控技术实践全球网路物件的实体化。
物联网相关元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EEPROM低耗电、高抹写次数且长期保存性,与RF无线射频于一体的无线记忆体,可应用在RFID标签以及门禁/电子票证的扣款感应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