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启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
24日,重庆市“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正式启动,将通过攻克引领性、创新性的制造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助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型。
“制造业是重庆经济的主要支柱,但目前传统制造业所占比例仍然很重,他们在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我国先进制造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市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利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支撑工业转型,可以缩短产品研发生产周期,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服务。因此,这将成为我市制造业实现整体提升的突破口。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实施数字企业、制造服务等四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使企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网络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中,制造业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将重点针对制造企业由产品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需求,面向龙头企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产品研发服务平台、产品制造服务平台等,支持制造企业开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务。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将开发第三方制造业服务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制造业服务。
此外,制造过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把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制造企业车间制造全过程中,让制造业信息化向车间延伸,从而提升企业生产制造能力。
据透露,为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持力度,我市将在落实兑现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0%返还企业”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出席启动大会。
相关新闻:我市37家企业 启动“数字企业”建设试点
昨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字企业”建设试点工作,37被正式授牌为“数字企业”建设试点企业。
据悉,“数字企业”建设需要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造等数字化和集成化运行,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市汽摩、齿轮机床、仪器仪表等领域的部分企业就开展过制造业信息化的探索。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汽车新产品开发平台,长安汽车产品的设计周期由42个月缩短至32个月,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了64%,而且通过“五国九地”的全球协同研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使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了80%。
“建设数字企业的直接效用是缩短产品设计和资金流转周期,从而达到节约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的作用。”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间接来讲,这也将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悉,到“十二五”末,我市将力争培育50家以上“数字企业”,打造10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