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智慧城市的智慧路径
近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业集团网站刊登专题特写,题为《通向智慧城市的智慧路径》,该文选取新兴国家视角,以中国东部沿海的苏州工业园为案例,聚焦了在打造“智慧城市”过程中蓝图规划的愿景设计、顶层战略的实施、跨越部门区隔的信息融合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该报道描述苏州工业园内交通、地理、民生、医疗、政企服务等“无一例外都融入了一个智能系统...这样的智能系统将见证‘信息的能量’——犹如当年蒸汽与电力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一样”。
9月中下旬,包括路透社、道琼斯、雅虎财经、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等在内的众多国际通讯社与新闻社对此都予以了积极转载。以下是《通向智慧城市的智慧路径》报道的主要内容——
随着计算机和无线科技的飞速发展,打造人类梦想中的“智慧城市”日益接近现实。这一点,在中国东部沿海的苏州工业园(简称SIP)得到最好的见证——在这个园区内,无论是学校、医院、酒店,还是政府大楼、餐饮场所、公共交通等系统,无一例外都融入了一个智能系统。而在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心中,这样的智能系统将见证“信息的能量”、犹如当年蒸汽与电力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一样。
“信息化将改变政府、居民、国家、企业间的所有关系,”杨知评主任说,“更绝妙的地方在于,使用率越高,信息发挥出的效能会变得更大。它无疑将打破部门间、政府间、机构间的区隔。”
正是如此对美好愿景的笃信与书写历史的敬业精神,也使得SIP不断提升价值链,在近二十年的创业过程中(作为中国与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项目),园区共吸引了216.7亿美元的外商投资和来自国内投资者约合427亿美元的投资,被国家商务部评选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国家级产业园。
如今,SIP园区还建立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例如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等,并有86家财富500强企业入驻,GDP超过250亿美元。除了跨国企业入驻,SIP亦有约3000家新创企业,他们成功吸纳了来自中国顶尖的风险投资者共计55亿美元的投资,其中200余家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就驻扎于园区。
即如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在SIP于1994年就被列入顶层规划一样,建立智慧城市也是SIP建园初期已既定的战略计划。作为智慧城市阶段性成果,目前SIP已经建成地理、法人、人口三大基础数据库,与20个部门的近百个信息系统互联,部门间[信息]大协作已初步成型,园区并荣膺中国住建部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开发区)之一。
在SIP园区,所有建设智慧城市的利益干系部门,包括公众,都有对系统如何优化社区生活质量而享有话语权。这也暗合了互联网技术专家Charbel Aoun主张的“智慧城市项目中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即“来自不同阶层的认知与支持”。
“没有一个单一公司或者机构可以建立起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Charbel Aoun是施耐德电气集团负责智慧城市、战略与创新的高级副总裁,他说,“所有的社区成员应纳入他们最重要的利益干系者,包括政府部门、居民、私营部门等在一个闭合圈中,否则,再先进的科技手段也会遇到强大的阻碍,使得智慧城市的愿景难成现实。”
可以说,在“大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实际运用方面,SIP位于发展前沿。园区辖下的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GIS)负责收集IT化管理的地理空间数据信息,绘就的城市地图(数据库)中包含660个层面的信息,从地下管线、到园林植被、再到居民信息...不一而足。每个层面的数据库均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而集成后的系统数据也会有选择地向第三方开放,实现新的应用附加值。
据GIS总工程师陶虹介绍,SIP在建立智慧城市方面拥有胜于其他城市的先决因素——这主要得益于园区对之赋予的历史重要意义和由此产生的顶层设计规划。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SIP不会再受制于(其他城市常见的)“历史遗产问题”,他解释道,因为一切可从“一块干净的石板”开始来建。
的确,顶层设计与规划也是SIP区别于欧美其他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指征。例如,欧洲的阿姆斯特丹、北美的波士顿等城市,亦有通过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来优化其电子政务、市民反馈体系以及节能工程,与此同时力争保护城市既有的社区格局与文化遗产。但他们普遍面临着在SIP看来能轻易克服的挑战——政府部门条块分割、不同步的地区规划、以及权力纷争等一系列因素掣肘了智慧城市的创新体系获得最大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