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视点2014.NO.10
编者按: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物联网”一时间成为人们殷切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它也依然成为了一个大家热烈追捧的朝阳产业。
关注行业未来走势,关注行业现状与动态,成为物联网业内人士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功课。物联网世界网作为行业专业媒体,应业界同仁要求,特别推出“物联网一周视点”栏目,为急切关注物联网大事的从业人员梳理出一周内的行业大事,以飨读者。
以下是上周(3月24日-3月30日)物联网行业主要事件概要:
◆中国工程院立项 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战略
3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系统院士论坛上,据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透露,中国工程院今年完成第一期智能城市项目之后,将进行第二期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战略研究》,城市大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城市建设、环境、教育、医疗等尚待聚集。>>>全文
◆"三症结"阻碍智慧城市 长足发展需改进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有超过30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他们在建设之初,也纷纷启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但技术驱动特征明显智慧与城市脱节、规划相对主观、与周围环境缺乏融合等三大症结或为智慧城市发展埋下“地雷”。>>>全文
◆智能家居可能彻底颠覆的四个行业
尽管近几十年来,互联网和移动计算已经从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大家的生活,但还有许多旧式的消费行业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原有的状态。加上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云计算的迅速发展,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正掀起一场智能家居革命,而我们大多数人日常使用的大量现有产品和服务将因此被淘汰、被取代。>>>全文
◆NFC支付国标5月1日实施 引移动支付消费风潮
从国标委网站获悉,NFC支付国标将于今年“五一”正式实施,此国标包括了移动支付射频接口、卡片、设备以及应用管理和安全、测试方法等五项基础内容,并在攻击检测、安全引导、信号防截、识别与认证、用户安全管理防护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全文
◆NFC论坛力挺HCE技术 移动支付应用加速普及
近距离无线通讯论坛日前表态力挺主机卡模拟(Host Card Emulation, HCE)技术,借此让原本由用户身分模组(SIM)卡或microSD卡等安全元件储存的信息直接交付云端,而智能手机仅须利用单颗NFC控制器(Controller)即可完成移动支付功能。>>>全文
◆2014年物联网设备产量或达百亿台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是今年全球电子业CEO峰会上讨论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汇,也是业界认为2014年最大的发展机遇。据预测,今年的物联网设备或将超越个人电脑及手机的总数,发展成首个总产量突破100亿台的庞大市场。>>>全文
◆深圳多管齐下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
近年来,深圳抢抓物联网迅速兴起的重大机遇,3年来,深圳共组织实施物联网研发及产业扶持项目167个,投入专项资金超过3亿元,直接撬动社会投资超过20亿;财政资金投入约19.5亿元,在环境监测、社会安保、智能交通、数字水务、灾害预警、建筑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全文
◆我国车联网产业缘何迟迟未能突破?
车联网和智能汽车已经是科技行业的热门词汇,特斯拉以及苹果刚刚推出的Carplay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但仍然没有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为什么?国内在这方面的进展为何更加缓慢?>>>全文
◆智能交通产业规模2015年能否超过1000亿
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是困扰当今国际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尤其以交通安全问题最为严重。近几年,“雾霾”、“拥堵”仿佛成了很多城市的“形象代名词。”智能交通建设对城市越来越重要。那么,在此背景下,我国智能交通产业规模2015年能否超过1000亿?>>>全文
◆智能电网对芯片要求更苛刻
据推测,“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对于安全类、通信类、主控类芯片的需求量超过6亿片,身份识别芯片的需求量超过6亿片,其他类芯片需求量在10亿片左右,总计约50亿片。智能电网的建设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芯片的安全、可靠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文
◆云计算是下一个科技泡沫吗?
最近提交IPO申请的云存储公司Box连年出现巨额亏损,另外两家已上市的云服务行业公司Workday和NetSuite亏损也颇为严重。传闻称泡沫破灭会致使很多的云计算公司悲剧收场。那么,云计算是否真的是下一个科技泡沫呢?>>>全文
◆思科拟斥资10亿美元进军云计算领域
据外媒报道,思科计划为企业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承诺将在未来两年投入10亿美元进入目前由亚马逊占领先地位的云服务市场。思科称,它的投资将用于建造数据中心以帮助运行名为“思科云服务”的新的服务。这项服务还依赖合作伙伴运行的计算机室。企业用户可以依靠这种计算能力执行信息技术任务,如跟踪客户订单以及让员工在任何联网的机器上使用自己的工作电脑。>>>全文
◆可穿戴产品未来不在大公司
从硅谷到北京,每天都有不少人听过的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冒出来。这正是环境成熟的结果。没人知道可穿戴设备应该做成什么样,但极低的失败成本将促使小团队们尝试所有可能,最有可能找到“下一个iPhone”的也是他们。与所有新产品一样,大公司不可能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放在可穿戴设备上,所以创业公司们的机会来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