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亿市场规模我国卫星导航发展前景可期
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政策扶持是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国家相关部委安排了专项资金、专题项目,希望以示范为主,带动、牵引促进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不过,从培育和扶持一个产业的角度来讲,其力度还远远不够。
同支持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一样,目前中央与地方相关部门对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政策扶持都存在“撒胡椒面”的做法。按照相关主管部门人士的说法,因为新兴产业往往需要在摸索中前行,作为主管部门也很难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因而也就只能是广撒网。
在北斗系统诞生之前,中国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是从GPS应用开始,由一批小公司自发地、盲目地投入,很长时间内进入不到主流产业体系。由于没有国家的大资金投入,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雷声大,雨点小”,长期没有纳入国家的整体规划。尽管目前从事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相关公司超过6800家,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于15-20万人,总投资规模500亿元左右,但整个产业仍呈现“小、散、乱”局面。
如今,随着我国实施“北斗二代”重大专项,科技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以及各部委对北斗示范项目的投入,产业整体大环境在改变,可是在应用与产业化方面的投入离培育扶持一个产业的成长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合众思创董事长郭信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产业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地理位置信息资源开放有限,二是平台服务商没有盈利,三是大众认知需要提高。
也就是说,在开放地理位置信息资源方面,政府需要迈出更大的步伐,以便企业进入更多限制性领域,从而拓宽产业的应用和市场空间。同时,政府还需要和企业携手推广北斗系统及其应用,提升大众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认知,只有用户规模增长了,企业才能摆脱盈利瓶颈,也才能真正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中国卫星导航与定位协会还认为,只有通过大额的投入,形成良好的国家级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壁垒,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大环境,才能培养促进数千亿元乃至上万亿元的产业的形成发展。
与此同时,还需要一大批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投入,形成产业的领军企业和骨干群体,成为市场的主体和稳定的积极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塑造一大批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造就品牌优势,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