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手 >> 新闻动态 >> 资讯>>通往智慧上海

通往智慧上海

http://www.iothand.com 2015年09月28日        

  打造“智慧上海”

  建设智慧城市,是上海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智慧城市”的背景之下,嘉定新城近期备受关注。

  这个还在建设完善中的城区,正努力筹划各种方案,使自己变得更“智慧”。

  嘉定新城是上海“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也是中国大陆首个“无线城市”的试点城区。这两层身份,让它拥有下一个身份变得可能,即“智慧上海”嘉定示范区。

  “智慧上海” 是上海正极力伸张的一个新概念。在上海市刚公布不久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这一概念以“智慧城市”的提法表现。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智慧地球”,是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由于将现下流行的“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一网打尽,其大规模应用或将成为上海继世博会之后一个新的城市增长极。

  嘉定实验

  在美国华盛顿湖畔,比尔·盖茨当年在《The Load Ahead》中所提到的智能房子已成为一大胜景。这幢智能化到极致的房子,连车道旁的一棵老枫树,都有专门的监视系统进行24小时的全方位监控,一旦监视系统发现其有干燥的迹象,会释放适量的水来为它解渴。

  为实现这样的智能化,专门铺设了84公里电缆,比尔·盖茨为此耗资5.3亿美元,代价可谓昂贵。但在上海嘉定新城,要实现这样的智能化,成本却低得多。因为这里有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

  嘉定新城是中国大陆首个“无线城市”。2007年,在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测试、标识征集、建设方案征集等前期工作之后,嘉定开始正式建设“无线城市”,并于2008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

  “目前,嘉定主城区及周边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在嘉定新城除楼宇内的主干道路附近的公共地方,都可实现随时随地无线上网。”王新南表示。王新南是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亦是总工程师。

  这个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政企共建、企业运营、服务社会、带动产业”的创新模式,分期分片建设、建设与应用同步推进的“无线城市”已开始显现威力,目前主要应用于无线监控、环境检测。作为上海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嘉定新城至今仍有繁重的建设任务,而只要安装上无线摄像头,无须到工地现场就可实现监控。“目前,主要路口和重点部位(如城市雕塑)等也安装上了无线摄像头,效果很好。”

  而这只是嘉定新城目前正在做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嘉定区的相关规划,到2013年底,嘉定将基本建成上海物联网中心、上海物联网中心产业基地、“智慧上海”嘉定示范区。物联网三年行动规划圈定了十项示范应用工程,其中9项将由嘉定新城实现。

  目前,嘉定新城正忙于这些示范应用工程的方案制定和招标,“一步步在做,争取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现下,他们正忙的是环境监测项目。“项目方案已做好,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就可真正实施。” 届时,嘉定新城中心区的远香湖、丹霞池、远香坊、环城林带、新城展示馆等区域,都将部署水位传感器、水质采集器、温湿度传感器、可吸入颗粒传感器等,可对嘉定新城中心区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环境噪声、城市污染等四大城市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与此同时,他还忙智能交通、智慧社区等其他多个项目的方案制定也正在进行中。“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近期的主要精力是把方案做好,方案做好推进会很快。”王新南的底气所在,正是嘉定新城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

  上海的雄心

  2008年1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uel J. Palmisano)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希望通过加大对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的投入,振兴经济并确立美国的未来竞争优势。在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积极回应后,2009年1月,这一计划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

  一个月后,IBM将这一概念带入中国。2009年2月24日,IBM提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并针对电力、医疗、城市、交通、供应链(物流)和银行6大领域推出针对性服务。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IBM将“智慧地球”衍化成“智慧城市”概念,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集中在六大领域:公共安全、电力、医疗卫生、水资源管理、交通和服务型政府,并在各地展开公关。

  2009年8月,IBM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为广州打造世界级的“智慧城市”。9月,又与沈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生态沈阳”和“智慧城市”。之后,又先后与昆山、北京、重庆、宁波等城市牵手。目前,已有多地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把“智慧城市”列入当地“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中。

  这一概念同样得到上海的青睐。

  2008年,上海GDP增长仅8.7%,终结了连续保持16年之久的两位数经济增长纪录,并低于同年全国9%的平均增速。2009年,上海GDP增长8.2%,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  

  增长乏力的现实下,上海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城市增长动力。

  智慧城市因为涉及交通、通讯、水、能源、医疗、教育等与城市功能相关的各个领域,能对城市管理、功能转型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具有巨大的产业拉动作用,很自然会进入上海决策层视野。

  今年以来,上海多次研讨“智慧城市”的发展。在其中一次论坛上,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提出,“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就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其后,上海首次将“智慧城市”的概念纳入相关政府规划。2010年11月9日通过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在市政府文件中提出,“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域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知情人士透露,明年三月,上海将举行大规模的“智慧城市”推进大会,举全市之力推进“智慧上海”。

  “上海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在下一个五年与其他城市拉开距离。”一位接近上海决策层的专家这样向《上海国资》强调。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裘文进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至少包括三大网络:一是物质网络,以物联网为代表;二是信息网络,以“云计算”为代表;三是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能量网。

  其中,信息网络是“智慧城市”能否有效展开的基础。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总经理张维华表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基于泛在网络的全面互联。“通过城市高带宽的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各类城市发展要素的数据得以实时在线地连接起来,使多方协作、高效灵活的城市运作成为可能。”

  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网络是构筑智慧城市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泛在网络才可能走向泛在物联,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智慧的协同。

  因此,自2009年开始,上海电信开始助力上海打造泛在网络基础,如率先建设“城市光网”等。

  目前,上海市的基础网络建设已全面提速:上海至全球的互联网带宽提升到140G,成为国内首个T级别的城市;“城市光网”光纤到户用户接入带宽能力最高已达100M,2009年覆盖75万户,IPTV用户突破100万;并初步实现3G+WiFi无线宽带通信网络覆盖。目前,上海已率先建成公共物联网统一接入管理平台(M2M - MDMS平台),为全市的物联网发展和在世博会中的应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下阶段,上海的公共统一接入管理平台(M2M-MDMS平台),将向物联网运营平台演进,真正实现物联网各个层面(包括延伸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协同发展、数据共享,从而集成各类应用的优势和资源,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张维华告诉《上海国资》。

  “建设智慧城市,是上海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上海着眼于新一轮发展的重大部署,是实现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的创新动力,也是事关民生改善的一项实事工程。” 张维华表示。

  产业空间无限

  在上海试图从战略层面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之前,早有企业从行业内部进行了“智慧”实践。比如,让电表、水表更智慧。

  上海桑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一批专业从事物联网微功率无线通讯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开发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模块”具有自组网系统,不但可以将抄表工解放出来,还可以适时将电表数据传到电网采集器,便于电力公司适时掌握相关数据。目前,桑锐电子已经与浦东张江机电港共建了示范基地,并成功应用于1400多户电表。

  今年6月,张江高科(8.67,-0.15,-1.70%)技园区率先成立了物联网产业联盟,成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及IBM、上海电气(8.08,0.00,0.00%)、上海华为、宝信软件(26.04,-0.26,-0.99%)等龙头企业,亦吸纳了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桑锐电子即是其中之一。

  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5家物联网示范企业之一,桑锐电子今年4月搬迁到张江,就是“奔着”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物联网产业联盟而来。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十二五”期间,这里将设立百亿元物联网产业基金,发展千亿元产业集群。在“大张江”地区,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物联网产业化核心示范基地,带动70平方公里的张江园区物联网产业。

  而这仅仅是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在嘉定区揭牌。一个半月之后,上海再度发力,发布《方案》并将嘉定区和浦东新区确定为上海的两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上海计划通过建立应用示范园区和产业园区,鼓励物联网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将从用地、用房、研发补助、立项审批等多个方面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8月,上海宣布推出预计总投资31.2亿元的“云海计划”。提出培育10家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推动1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1000亿元,将上海建成中国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中心。

  从物联网到云计算,上海正在将“智慧城市”从概念变成产业实践。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城市”是与欧盟“eEurope”和“i2010”、日本“U-Japan”、韩国“U-Korea”等计划类似的概念,其核心都是基于传感的物联网络和云计算,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大量应用传感器,捕捉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入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发出智慧指令,再反馈到基础设施和制造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周振华表示,从建设“智慧上海”的具体来看,一要把信息基础设施搞好,有一定的带宽为保证;二要落实运营项目,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公共事务服务管理等;三要发展与物联网、“云计算”相关联的产业。

  “智慧城市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每个行业都有机会。” 桑锐电子董事长聂光义告诉《上海国资》,在此概念下,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仅射频识别技术(RFID)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以香港的智能交通卡为例。目前,有700万人口的香港,超过1900万张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智能卡在市面上流通,而接纳这种卡的服务供应商则超过2000家。人们可以把这种智能卡当作“门禁卡”进出公寓,也可用来乘车、购物,甚至在进出口岸时使用,用有关人士的话说,它既简化了审查手续,节省了出入境时间,又减少了政府部门的人力投入。这种智能卡1997年首先在公共交通系统中使用,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目前平均每天交易超过1000万宗,日交易额达8500万港元。今后,香港还计划将智能卡应用到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比如用作电子病历记录和学校电子证书等。

  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几乎一夜之间,“智慧城市”在中国遍地开花。目前,除了上海,已有南京、广州、深圳、成都、沈阳、大连、宁波等多个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慧城市”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遥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聂光义告诉《上海国资》,“智慧城市”虽是新概念,但其技术和基础并不新。在各个行业,处处可见其“片段和影子”,比如银行的叫号系统、货品上的电子标签、自动抄表系统等。

  他认为,行业变得“智慧”,需要时间,行业之间的“智慧连接”更需要时间。未来上海至少要突破两大难题。

  一是组成“智慧城市”的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部的接入标准等尚不统一;二是中国企业尚未掌握“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

  “智慧城市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标准。”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上海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蒋位博士告诉《上海国资》。

  IBM华东华中区总经理戴泽棠认为,“智慧城市”系统的标准问题极为复杂和具体,关系到系统中的各个接口。

  “接口的兼容性非常关键。”戴泽棠告诉《上海国资》,城市要真正建立一个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需要在各子系统之间建立标准化的接口。“虽然任何系统的标准化都有限度,但要建立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必须提高接口的标准化程度。”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比如,在一般认为实现智能化相对较为容易的交通领域,标准化的问题就尚未解决。

  戴泽棠认为,目前中国城市道路网路普遍存在传感器缺乏,传感器标准混乱等问题。“城市道路网络上安装的电感线圈、红外装置、摄像头等设备数量不够,而且设备生产厂商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这些将来都会妨碍交通数据的获取。”

  目前,这一问题在上海已得到部分解决,但还无法扩展到长三角地区。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副主任何承告诉《上海国资》,目前上海市内的标准是统一的,瓶颈在和长三角以及全国的连通。

  而业界普遍认为,在芯片、传感器、云计算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上,中国还落后得较多,部分领域甚至未实现“零的突破”。

  CSIP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

  十年前,中科院微系统所就在上海率先启动国内传感网研究,并于2006年开发出国内第一块传感网专用协议芯片,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浦东机场防入侵系统和上海世博园电子围栏防卫系统。还曾主导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和参与了2项标准协议。

  但中科院微系统所所长王曦院士坦言,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还有有待大力突破,许多关键技术产业应用尚不成熟。比如目前基于RFID技术的一些网络应用,只是最初级的物联网“草图”。还需在精密传感器件、新材料、高效能源、极低功耗芯片、前端数据判断、后续数据挖掘等方面加大创新研发。

  虽有业内人士认为,“智慧城市”只是一个“装新酒的旧瓶子”,根本还是传统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只不过融合了物物相连的传感网络,然后通过云端的存储和服务进行数据的整合处理。但不可否认,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服务,支撑“智慧城市”的几大要素都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新一轮科技竞争前沿。

  专家普遍认为,建设智慧城市,任重道远。

[上一个资讯]:绥化市农电信息化工程项目...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资讯]:团购或成手机支付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