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手 >> 新闻动态 >> 资讯>>以人为本打造不堵之城

以人为本打造不堵之城

http://www.iothand.com 2015年09月28日        

江苏常州的BRT快速公交站台 (资料图片)

夹在长长的车龙里,像蜗牛般行驶在城区道路上——上下班高峰期间,许多市民都有这种“堵得慌”的感觉。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伴生现象,交通拥堵正成为全国各个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数据显示,全国667个城市中,高峰时段市区机动车平均时速已在12公里以下。

然而在国家模范交通管理城市常州,记者却看到了全然不同的景象。2006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城市畅通工程的实施,“堵车”在这里基本上已属于过去时。目前,常州市区主干道周期性严重阻塞率仅为0.3%,高峰时机动车平均时速达29.2公里,两项指标远高于“全国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

那么,这5年来,常州在打造“不堵之城”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在常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负责人荆俊那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高架环线日均车流量20万

我们是从镇江到常州的,车子从沪宁高速下来后,通畅的高架环线,是我们对常州的第一印象。

荆俊介绍,以全长43公里的高架环线为主的快速路网建设,正是常州打造“不堵之城”的三个关键招之一。

目前,常州主城区常住人口有220万,城区各类机动车辆45万辆。由于私人汽车快速增长,常州像其它城市一样,2005年时,城区交通拥堵严重,高峰时机动车平均时速一度仅为10公里左右。

交通畅则城市兴。2006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不堵城市”的目标,一系列以“城市畅通”为指向的大动作随之铺开。

转理念,抓规划,把畅通工程列入城市现代化总体布局。5年来,常州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城市南北跨度由原先的30公里增加到了45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5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南北新城分流,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化解。

与此同步的是,5年来常州投入249亿元,建成15条南北交通大通道。高架环线全长43公里,环绕一圈只需35分钟,日均流量20万辆左右。高架环线与中吴大道构成“日”字形快速路网,与市区主要道路实现了有效互通,车流压力明显减少。

BRT日均客运量达25万人次

建在马路中间的BRT(快速公交)站台,无疑是常州街头一景。荆俊告诉记者,作为江苏第一个、全国第三个拥有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的城市,常州“不堵”,BRT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2007年,常州提出“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的理念,把加快公交优先发展列为全市“十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继北京之后,常州成为全国第二个率先降低公交票价的城市,全程票价仅为0.6元。同年,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的省辖市。

2008年元旦,全长23.77公里的快速公交一号线正式投入使用。2009年5月,全长21公里的快速公交二号线建成通车。两者构成的快速公交“十字”骨架网络,日均客流量达25万人次,占全市公交运营总量的25%以上。

发达的城市公交,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便捷。《常州晚报》一位同行说,他以前到报社上班要倒(换)3次车,有了BRT后,上班时间由原来的近2个小时缩至40分钟。“目前,常州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100万人次,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已达28%。”荆俊说。

交通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

去年9月份,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进行了检查和等级评价,2008年达到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的常州,继续蝉联。授牌仪式上,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长刘钊评价:“常州的交通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是全国畅通工程的典范。”

高评价的背后,是常州交管部门近年来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细”管理实践。

坐在常州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宽敞的交通指挥中心里,全市各路口情况一目了然。荆俊告诉记者,近年来,常州仅在道路交通科技设施方面投入的资金就有5亿多元。现代化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业已建成,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广道路交通信号远程控制、交通诱导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和效率。

目前,常州城区366个路口,全部都装有视频监控设施,交通违法非现场处罚率已达60%以上。

“道路资源精耕细作、路口渠化寸土必争、信号配时分秒必夺,科技就是警力,有力助推了城市畅通。”荆俊说。

[上一个资讯]:余杭与港科大合作共建杭州...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资讯]:ITU-T Y.1564 被正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