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可穿戴设备有用武之地
1998年的某一天,统计学家大卫-费尔利(David Fairley)走在旧金山一条繁忙的街道上,准备去幼儿园接儿子。当时公路上车水马龙,不久费尔利就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
“一个无家可归者发现我有点不对劲,送我到了学校,”费尔利说。“学校里的人让我先躺一会儿。”
经过休息,费尔利感觉好多了,但学校管理者坚持要他去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他的心脏病发作了。
数年前,费尔利刚到“湾区空气质量管理区”(Bay Area 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工作时,曾开展过一项新研究:调查空气颗粒物与死亡率上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问题导致的死亡。当时,伦敦的一位研究人员已经进行过类似研究。
“我认为,海湾地区跟伦敦完全不一样;伦敦更加寒冷潮湿,那里的人可能本来就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费尔利说。“老实说,我当时觉得,我可以证明那家伙是错的。”
费尔利在加州的圣克拉拉县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让他吃惊的是,他的发现跟伦敦那个研究者几乎完全一致。
在那之后,又有一些其他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包括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一项长期研究。现在已经有确凿证据表明,颗粒物浓度和日常死亡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在那次心脏发作不久后,费尔利还发现,接触到空气中的超细颗粒物(当你靠近车流量大的街道时,就会接触到超细颗粒物)一到两个小时后,冠状动脉问题发作的可能性就会升高。
“即使我心脏病发作还有其他因素,我仍然相信,当时在那条街道上步行,是导致我发病的原因之一。”他说。“超细颗粒非常之小,所以相当不稳定。它们不会停滞,而是会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或者扩散出去。在车流量大的街道上,超微粒子的浓度真的高得多。在一、两条街之外步行就会安全许多。”
尽管如此,费尔利继续在那条路上步行了好几年。“几年之后,我终于醒悟过来,决定改变步行路线,改走一条车流量比较小的街道。”他说。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
即便是作为一位颗粒物方面的专家,而且亲身体验过颗粒物的影响,费尔利也过了好几年时间,才根据自己所知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日常活动。全球各地的人正在做出各种既影响健康又影响环境的决定,他们不太可能比费尔利更有行动力,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可穿戴设备的用武之地
其实,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一定需要掌握全部信息;而只需要在特定的时候(也就是正在做决定的时候),拥有正确的信息就可以了。
可穿戴物设备——腕带、手表、衣服,内置无线感应器的防污染口罩带,可能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它们可以默默收集街道上的各种数据,把它们跟来自政府、学术界等机构的历史数据做比较,在关键时刻把正确信息推送给用户。
跟笔记本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相比,这种新一代的随身设备或许可以提供更加及时、更具可操作性的信息。
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从FitBit(一种可穿戴的计步器)、Pebble手表、谷歌眼镜,到即将推出的iWatch,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提供信息的设备(比如谷歌眼镜,“智能”手表),另一类是收集信息的设备(比如FitBit、耐克Fuel Band)。下一代可穿戴设备需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收集个人数据,然后比照各种其他数据集进行分析,以便为佩戴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提供符合当时状况的建议。
比方说,如果佩戴者正在步行经过的区域出现了高浓度的超细颗粒,他的腕带就会震动或者闪烁红光,同时为他建议其他一些路线。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不仅有利于个人健康,也会增进公众意识,让大家更加注意空气污染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跟政府和学术机构合作
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公司也在努力为学术研究人员和政府提供相应的数据。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显示一个人目前处在什么程度的空气污染中,这会给他的健康造成什么样的潜在影响。有了这样的信息,空气污染管理机构就有可能设置更加合理的标准,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了。
阻碍这些数据向政府机构流动的一个很大原因是隐私问题,这倒也无可厚非。目前政府官员和开发商正在努力开发一套可以隐私保护的系统,让人们能够匿名和政府共享数据,实现双赢。
乔纳森-兰泽(Jonathan Lansey)是可穿戴设备高科技公司Quanttus的数据工程师,该公司正在研制的一款手表可以测量和分析佩戴者的生命体征(心脏率、血压、体温)在各种状态下的反应,比如运动状态、睡眠状态,处在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中,以及不同的天气情况下。该公司还积极寻求与学术机构合作,希望为学术机构提供汇总数据。
迄今为止,由于官僚机构效率低下,人们担心暴露隐私,以及数据系统不匹配等问题,向政府机构提供数据的情况比较少见。兰泽说,Quanttus公司打算把用户数据提供给学者。学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帮助改进一些研究课题,而政府在起草政策时,会以这些课题为依据。
“我认为,这会是我们为社会做出的一大贡献;我们确实是在开创生意,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利他主义因素,” Quanttus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史蒂夫-容曼(Steve Jungmann)说。除了提的数据,该公司还为各种研究工作开发设备。“我们公司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对面,所以我们会去那里和研究人员讨论一些有关生物识别监控的奇妙想法。”他说。
几个例子
一些极具“智慧城市”(smart city)特色的技术,旨在消除人类的参与,以防受到人为错误的干扰。而可穿戴设备设计师们的宗旨却几乎与之相反。这个宗旨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信息武装大家,把人们整合成一个智慧城市的网络,使他们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只不过是这个理念的一个例子。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例子。
青蛙设计集团(Frog Design Group)是一家全球产品策略和设计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它很早就涉足可穿戴设备领域。2012年,这家公司组织了设计师团队,以“可穿戴技术和联网城市”为专题,为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提出了八个不同的概念。
在这些技术中,大约有一半具有环境效益。其中一个是配有传感器的面罩,可以测量空气污染程度。它是青蛙设计集团上海工作室设计的,可能很快就会投入市场。其余的设想虽然仍然停留在概念阶段,但却有助于促使商界和政府机构思考:当你把公众的愿望和可穿戴技术结合起来时,哪些事情将会成为可能?
该公司纽约工作室提交的一个项目旨在增进公共交通工具的方便性。他们设计了一款名为Relay的腕带,可以整合地铁数据,并实时向佩戴者显示这些数据。比方说,你拿不定主意是坐出租车还是乘坐地铁时,Relay会告诉你,哪趟地铁将在何时到达附近的地铁站。
“它的好处是,让你在一个特别的时候获得数据——在这个时候,数据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梅奥-尼森(Mayo Nissen)说。他是青蛙设计集团纽约工作室的互动设计师。“在你出发前,用笔记本电脑查看一下地铁时间表,这是个好习惯。但是,当你站在街上,需要马上做决定的时候,手边就有这些数据,那就非常棒了。”
这种技术可以切实提高智慧城市中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因为它可以让市民上下班通勤变得更方便、更愉快。
青蛙公司的其他一些概念,则更加侧重于利用可穿戴设备,让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引人注意。比如奥斯汀工作室的“树之声音”(Tree Voice),它是一个网络,把设备“穿戴”于树干上,利用传感器收集噪音、温度、污染度等数据指标,而它的指示器会显示标志图像,将这些数据展示给路人。使用“树之声音”的移动应用,你可以观察整个城市的树木状况,从而了解到各种环境因素(干旱、污染、化学品污染)对树木的影响。
对未来的预测
商业可行性是可穿戴设备面临的一个基本障碍。在医疗领域,可穿戴设备其实早就已经获得了成功,心脏起搏器就是一种典型的可穿戴设备。但是,消费电子领域竞争激烈,要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并不容易。尽管人们说可穿戴设备市场价值数十亿美元,但是今年或者明年推出的很多可穿戴设备,可能都会因为赚不到钱而昙花一现。
虽然一些可穿戴设备无法取得成功,但整个可穿戴市场最近一段时间都会保持火爆。未来学家预测说,在不太遥远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佩戴四到六个设备。如果其中有几个可以改善我们的健康和环境,那真的是件大好事。
可穿戴技术可以做些什么?无法做些什么?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集成到“智慧城市”的概念中,并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这些问题我们可能还没有触及到皮毛。
“希望这些可穿戴技术中的任何一项,最终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平台,就像个人电脑一样,”青蛙设计集团奥斯汀工作室的资深交互设计师埃里克-博姆(Eric Boam)说。“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效益,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当可穿戴设备变得足够普遍,足够稳定,而且功能足够强大时,它们就可以办到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