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手 >> 新闻动态 >> 资讯>>“智慧旅游”成全国多地旅游规划重点内容

“智慧旅游”成全国多地旅游规划重点内容

http://www.iothand.com 2015年09月28日        
  在全球旅游业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大趋势下,我国传统旅游业经营管理效率较低、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共享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日前,国家旅游局在四川都江堰举行的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争取在10年内初步实现“智慧旅游”的总体目标,“智慧旅游”成为全国多地旅游规划的重点建设内容。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大众的全新的旅游形态。专家指出,智慧旅游建设不应停留在模糊概念,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系统性地制订智慧旅游顶层设计和具体引导政策,鼓励技术创新转化和供需对接,突破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桎梏。
传统旅游面临新挑战
智慧旅游迎来发展期

  在全国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现场会上,国家旅游局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时间初步实现智慧旅游,以有效应对旅游业爆发性增长给旅游景区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会上公布了北京颐和园、山东泰山、安徽黄山等22家景区为“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表示,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各景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如北京推进A级旅游景区无线上网工作,河北启动了全省智慧景区试点建设,江苏南京实施智慧景区工程,安徽黄山景区开展“智慧黄山”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建成统一的数据处理和智能指挥中心等。目前,智慧旅游在提升景区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提升游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旅游专家指出,虽然目前很多国内旅游企业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一些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在线商务运营和营销,部分景区尝试发行电子门票,但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传统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中的运用还不普遍。通过手机、电子屏、互联网等终端体验智慧旅游的游客仍不多,智慧旅游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虽然国外很少使用智慧旅游一词,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项目开发较早。如欧盟在2001年就创办了“创建用户友好的个性化移动旅游服务”项目,美国2006年就在宾夕法尼亚州波科诺山的度假区引入射频识别手腕带系统。欧洲目前正在全面开发远程信息处理技术,计划在全欧洲建立旅行信息系统等。

  戴斌表示,尽管和国外相比,我国智慧旅游建设起步较晚,但从2011年起,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并密集出台相关规划。今年5月,北京、厦门等18个城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标志着我国智慧旅游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新技术提供“智慧”支撑
供需对接加速项目“落地”

  旅游专家指出,以物联网、云计算、二维码识别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正在成为智慧旅游建设的关键支撑。然而,面对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旅游者、旅行社、景区、饭店和旅游管理者如何与科技企业实现对接,科技企业如何有效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推广产品应用成为智慧旅游建设亟须解决的难题。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企业与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的供需对接,今年10月30日,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北京智慧旅游‘五个一’战略合作协议书”,搭建起智慧旅游沟通对接平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石景山游乐园、十三陵景区、国贸大饭店、港中旅酒店、房山十渡镇分别与科技企业签署了旅游乐园软件开发、自动导游系统、智慧饭店系统、景区一体化规划等合作协议,拉开了旅游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大幕。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宣鸿说,智慧旅游是科技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成果,这一特点决定了科技与传统旅游业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中关村科技园区聚集了智慧旅游所需要的高端科研创新资源,围绕着现代旅游产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提供智慧饭店、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建设等多种科技解决方案。

  宣鸿坦言,尽管中关村汇集了众多科技创新资源,但很多科技企业反映,由于产品研发之初缺少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导致产品推出后找不到市场甚至中途夭折。 

  与此同时,很多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者反馈指出,多数科技企业采取单兵作战的开发模式,其研究成果往往适用范围过窄,难以满足某一领域旅游企业的普遍需求。例如某个景区购买一项产品后,难以和其他景区实现信息共享,技术标准也很难统一。

  针对上述问题,宣鸿认为建立智慧旅游项目需求对接平台十分必要和迫切。定期组织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与科技企业的需求对接活动有助于信息技术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和重大示范项目,也有助于旅游企业更好地把握新技术发展动态,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解决方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认为,供需对接有利于科技企业形成产业链组合,避免资源重复利用和浪费。童腾飞说,过去很多科技企业由于技术或资金的局限,解决方案往往很简单或者只注重一个侧面,缺乏全局观念。成立智慧旅游联盟后,联盟内的企业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组成开发团队,拓宽思路,站在旅游服务整体和老百姓的角度考虑整体解决方案。

  在市场推广方面,童腾飞表示,为让百姓更直观地体验智慧旅游带来的便利,提高百姓对智慧产品的接受度,北京市计划在中关村和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智慧北京”体验中心,展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产业应用。对于科技企业研发的重大智慧旅游应用项目,政府部门还将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优先试用,同时给予符合相关鼓励政策要求的企业适当资金奖励,提高企业积极性。
四大业态引领产业升级
旅游信息化待解三难点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北京市在推动制定业态标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5月,北京市旅游委正式发布《北京市“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同时还发布了“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乡村”四大业态的智慧旅游建设规范及详细评分细则,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四个业态的智慧旅游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内容指导和量化规范。

  北京市旅游委主任鲁勇表示,四大旅游业态智慧旅游建设规范的推出在全国具有示范性意义。根据建设规范,旅游行业将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技术升级转型,避免“雾里看花”盲目建设,有利于智慧旅游从一个虚拟的概念向具体实践转化,带动景区、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乡村等主要旅游业态加速产业升级。

  为何将四大旅游业态作为北京智慧旅游建设的重点和抓手?有关专家解释说,智慧旅游要摆脱空泛的概念,真正“落地”,就必须具体化。景区、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乡村等主流业态是旅游服务的终端环节,直接面向最终游客,因此引导各旅游业态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同时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智慧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实现有效集成,成为北京智慧旅游建设的关键。

  旅游专家指出,虽然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号角已在全国吹响,但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脚步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有待破解。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环境与公共服务处负责人崔言超表示,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管理分散等特点,目前北京旅游业信息化水平仍低于工业信息化水平,智慧旅游主要面临三大难点。这些难点也是国内很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一,信息化的应用体系多元复杂,影响了北京旅游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旅游业涉及业态众多,旅游信息化服务对象包括游客、旅游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不同业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经济实体已经各自建立了多种信息化体系。各自为政的信息化建设导致不同信息平台承载的服务环节信息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产生了信息孤岛。如何降低信息化建设总体投入成本,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实现已建设内容的最大化利用,是北京智慧旅游建设的难点。

  第二,旅游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建设动力不足。目前在各旅游业态中,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拓展旅游业务、加强旅游营销、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企业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和新型旅游业态。这些企业往往业务综合性较强,对信息化的需求迫切,同时又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比较容易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而众多北京中小型旅游企业,由于旅游业务相对单一,现行的服务、营销、管理和经营方式基本能满足其固有的市场需求,再加上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财力不足等原因,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就成为部分企业的负担。

  第三,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整。以旅游景区为例,北京旅游景区资源管理的主体界定不是很清晰,形成了多头共管的局面,造成管理混乱、相互制约,缺乏协调统一。这种多头管理、区域割据和分散监管的现状,导致旅游信息分布不均衡,信息渠道不通畅,难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全局的管理信息体系。

  为破解以上难题,北京市今年探索性地提出智慧旅游“五个一”建设目标:一是建立一个沟通机制,由北京市旅游委、北京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协调智慧旅游相关事宜和工作机制,制定智慧旅游顶层设计方案。二是出台一批支持政策,鼓励旅游企事业单位、科技企业积极参与智慧旅游建设和创新。目前,北京市旅游委正在制定《智慧旅游业态示范建设奖励管理办法》;三是组织一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定期组织旅游企业和科技企业开展智慧旅游需求与产业对接活动,并推出智慧旅游产品目录。四是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建设智慧旅游展示场馆,建立示范企业、智慧旅游网站等平台,提高社会认同度。五是推出一批示范项目。北京市拟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推出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示范建设项目,引导智慧旅游市场建设和发展。

[上一个资讯]:RFID技术及RFID系统组成分...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资讯]:IBM与国民技术合建“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