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再挖掘七大行业可重点关注
“十二五”规划的陆续发布已经临近尾声,市场将“十二五”带来的投资机会挖掘得也相应比较充分了,从前年下半年规划酝酿过程中就开始将概念铺陈开来,陆陆续续对各个板块的轮炒也有过几遍,在当前阶段我们再沉静下来仔细审视一下是否还有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存在。
我们首先将“十一五”规划给市场带来的影响作一个大概的分析,目的是从中长期的时间跨度来经验式地判断“十二五”规划给市场的影响力;其次我们从各个领域的细分规划发布进程来预判尚未发布的可能的事件冲击因素;最后我们梳理和归纳出中长期我们看好的投资方向。
“十一五”给我们的启示
2005年10月18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03月17日,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两个时间点前后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十一五”规划影响的短期时间段,而2006年这一年以至于2006-2010年都可以视为“十一五”规划影响的长期时间段。
我们统计了四个时间段的市场表现:一是2005年9月初到11月底,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到召开之后这一段“十一五”规划的酝酿期;二是2006年2月初到3月底,这是两会期间正式公布“十一五”规划的时间段;三是2006年初到年底,“十一五”规划实施当年的时间段;四是2006年初到2010年三季度(比照之前逻辑,其中2010年四季度市场对“十二五”规划形成预期而产生影响,因而我们将第四阶段缩短为2010年三季度),整个“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时间段。
“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侧重有所不同
“十一五”规划受益行业广泛,重点强调节能环保、机械、建材、医疗、消费以及新兴产业等。“十一五”规划出台的背景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巩固时期,规划强调的一方面是经济增速的保持,另一方面也强调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及和谐环境的重要,在扩大国内消费、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自主创新等原则的指导下,规划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三农问题、工业结构优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节约资源。
我们看到的规划出台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到:“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
这些具体的指标都表明上述意图的体现。那么,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受益的行业应该是比较广泛的,比较突出的应该是节能环保、机械、建材、医疗、消费以及新兴产业等。
而从“十二五”出台的背景来看,全球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而且波折,随着美国信用评级遭到降级以及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结构矛盾已经较“十一五”出台前要突出得多,流动性尽管依旧泛滥、但是通胀压力下这种泛滥的基础变得薄弱,经济增速在高位运行这么长时间之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在加大,通胀压力蔓延等等,A股市场尽管从牛市高位回落到相对低估值的水平,但是结构性泡沫仍然较明显。
图表1: 2005年9-11月各板块涨跌幅(%)
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紧迫的关口,而经济增速的保持相对成为次要因素,因此,在指导思想上突出的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具体目标的设立也是围绕上述的原则,“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
在这一目标下,推进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的产业如环保节能、文化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可能受益程度较高。
因此,“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时期经济运行背景不同,导致两个纲领性规划的侧重点虽然有一定的重叠、同样强调环保和新兴产业,但政策力度上应该略有不同。
酝酿阶段的市场响应度不好
接下来我们考察的是市场对“十一五”规划的解读是否和规划本身贴合的程度,从而以过往经验来判断“十二五”规划的市场消化力。
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段来进行描述,先回顾下规划公布前的酝酿阶段市场表现状况。“十一五”的酝酿阶段(2005年9月初到11月底)里面,市场表现较好的板块分别是医药生物、有色金属、交运设备、机械设备和食品饮料;而表现较差的板块分别是黑色金属、交通运输、公用事业、信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
这一阶段市场表现比较温和甚至可以说疲弱,这跟大盘处于牛市前夜的休眠期还未苏醒有关。市场对“十一五规划”并不能够算很敏感,反映出来的板块也并非完全是跟规划有关的板块,只有医药生物和机械设备还能够搭上边。我们对这个阶段可以基本上认为是和规划脱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