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国家级重点示范工程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将全面开启
日前,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马凯在会上强调,要着力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着力统筹推动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共同促进的良好格局。
众所周知,物联网的产业发展要经历典型应用示范期、规模成长期和全面发展期三个阶段。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从2009年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经走了5个年头,正处于典型应用示范期期向规模成长期发展阶段,现在让我们去看一下那些国家重点试验工程是否已经具备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呢?
工业
中国石油首个标准化油气生产物联网试验区投产
2014年1月10日,大港油田首个按照A11系统建设的油气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建成并投产,这是中国石油首个标准化油气生产物联网试验区。
大港油田信息中心组织多家油水井生产数据采集设备提供商按照A11相关标准,规范完成设备互联互通测试和现场部署。
标准化油气生产物联网试验区的建成,使大港油田油水井地面数字化建设实现了实时追踪和查询,为A11项目推广及地面数字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农业
江苏常州国家粮仓RFID系统通过专家验收
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由江苏常州粮食局与航天信息公司合作完成的“基于RFID的区域粮食流通管理”于2014年2月13日正式通过专家验收。
该系统可自动实时准确地采集粮食收购、仓储等数据,不用层层上报,保障数据真实;地磅称重、品质认定等环节不需人工操作,可有效避免“人情粮”“舞弊粮”等现象;采用机械化作业设备,在监控中心点击鼠标即可自动扦粮取样进行湿度分析;粮仓内遍布温度、湿度、压力、气体等专用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各种数据一目了然,便于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
江苏省粮食局准备在3年时间内,在全省59家粮库推广该系统。如果将数字粮库系统推广到全国,则可以让国家粮食部门直接采集粮库的业务数据,实现远程在线常态化清仓查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节能环保
合肥高新区通过“数字环保”全程监管污染源
合肥高新区是中西部地区首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如今,合肥高新区已经绘制了污染源电子地图,通过“数字环保”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环境质量安全。
自2009年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以来,合肥高新区始终坚持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要做到与引进高新技术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要做到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做到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理念,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引领城市西部组团建设,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与生态并蒂花开。
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过程中,合肥高新区还采取了一些创新环境管理的模式和做法,环境污染保险试点就是其一。为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合肥高新区率先在安徽省成功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并将其纳入科技保险范畴,对参保企业进行适当补贴。
食品溯源
内蒙古顺利通过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中期验收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技术发展部徐红副主任、全军信息化专家委朱林少将、北京交通大学黄磊等专家组成的验收组按照统一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分别听取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示范工程项目中期进展情况和深度应用企业的蒙牛集团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并实地考察了蒙牛项目实施现场。专家们一致认为,蒙牛集团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已完成了覆盖生产主要过程的对生产质量控制与追溯技术的8个分系统建设,全面采集从生产源头到一级经销商的产品质量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追溯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