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成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
走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基地大楼,宽敞的办公桌面上,简单地摆着一台台液晶显示器和一个个书本大小的黑匣子,贴着“云基地创造”的绿色标签。在其中一台显示器前,记者按下了黑匣子上指甲盖大小的绿色开关。短短1秒钟的时间,电脑可以运行了。
“这电脑主机的反应速度好快啊,这么快就开机完毕了!我新买的电脑,开机也得1分钟呢!”看着小黑匣子,记者惊讶地感叹。天云科技解决方案咨询工程师肖建清笑了笑,“我们用不着主机,都是直接在‘云’上工作。”
目前,云基地已入驻21家企业、1000多名员工,其中一半人员已经通过这种无主机的方式进行办公。用户在电脑上新建的文档、从网络上下载的文件,用户的每一个指令,都会通过网络传输到“云”上。而在用户端,只需要显示器充当“眼睛”,原本充当“大脑”的主机、存储和计算的差事交给“云”来处理。
记者在云基地大楼里看到的黑匣子,不但体积只有一般电脑主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功率也仅等同于一个七八瓦的小灯泡,它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瘦终端。
“瘦终端没有存储和计算功能,只是负责接收来自‘云’上的数据、或者将用户的数据信息发送到‘云后台’中,所有的计算和存储动作都在这个‘云后台’进行。”肖建清说。
在云基地大楼的楼后,1台绿色的“集装箱”伫立在花坛边。这儿,就是肖建清口中神秘的“云后台”了。
2011年5月31日,绿色的“云箱”在云基地正式发布,这也是中国首台正式投入商用的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云箱”里可搭载数十甚至上百台高密度的云服务器,每1台可抵得上数台甚至10多台传统服务器的计算能力。而云基地楼后这样一个标准集装箱大小的云箱,就可存储4个国家图书馆的电子馆藏。
这样的技术,在云基地已经得到了成熟应用。2010年8月16日,国内第一个云基地落户北京亦庄,如今,基地业务已经涵盖硬件产品、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云应用、系统集成及整体解决方案等,组成了云计算产业完整的生态系统。如今,人们能够便捷地在网上查询移动通话记录、交通部门能够迅速调出某段摄像图像……背后都有云计算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