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INFOCOM会议在沪召开交大教授谈物联网应用前景
在不久的将来,汽车将及时警告驾驶员车的某一个部位或任何零件发生了故障;当你出门远行时,行李箱会提醒你忘带了某些东西;当你洗衣服时,衣服会“告诉”洗衣机需要多少度的水温来洗;当你过马路时,红绿灯会根据行人状况,在时间上实现动态调控……在4月1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计算机通信国际大会第30届INFOCOM会议上,这些新的理念和应用,将越来越清晰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平常地走进百姓的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李明禄教授告诉记者,这些新颖的想法或设计,都将在一张“网”中变成现实,那就是“物联网”。人们对于Internet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物联网”,大多数人脑海中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李明禄介绍,“物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智能网络,它的基础是Internet,核心是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交互。
普通之“网”,“神通广大”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个网络,因此人们会认为,它只是一张普通的“网”。然而,它与互联网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互联网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物联网将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通。
上海交大李明禄教授介绍,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有网络冰箱。网络冰箱可以监测冰箱里的食物,当某些食物不足的时候会提醒你;或许它还是个美食家监视各种美食网站,帮你收集菜谱,并向购物清单里自动添加配料;它也可能是个营养师根据你的身体特征和状况,对每一顿饭进行评价,知道你喜欢吃的东西,并给出保健建议。据介绍,物联网还可以应用于智能小区建设,只有主人驾驶着自己的车,大门才能打开。
人们不免疑惑,是什么原理让物联网如此“神通广大”?李明禄教授说,物联网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如传感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与二维码、全球定位系统和其它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achine to Machine)的短距无线网络,通过各种接入网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智能网络。
“网”罗智慧,感知中国
从1999年,MIT的Auto-ID-Center提出,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到2009年提出的“感知中国”,智能汽车、智能行李、智能交通、智能冰箱……物联网正网罗着各种智慧,形成一张巨大的智慧之网、感知之网。
李明禄教授介绍,物联网具有嵌入化、数据化、主体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嵌入化是为了“更好的感知”: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到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例如RFID,各种传感器等。数据化是为了“更深入的智能”,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地数据化,即数据成数量级地增加,可能会与云计算结合起来。主体化是为了“更方便的控制”,物体被观测,一定会得到反馈,并进一步作出正确的动作,需要一个闭路反馈系统。传、感、知、控。而多样化是为了“更广泛的互联”,互联的物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战场、森林、河流、井矿等。
在上海世博会上,海尔推出海尔U-home物联网家庭,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交互功能“物联网冰箱”,还将推出与物联网相关的电视、洗衣机、空调等。物联网正以健康、快速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和家庭。正如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所提出的: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来主动进行交换。
你们在哪?我们在“网”上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物联网还比较“新鲜”。虽然它将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和享受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作为一个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新生事物,物联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明禄教授说,物联网还存在方方面的问题。它的基本思想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是直至今日,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精准定义。在技术实现上还存在各种“壁垒”,而且目前的物联网项目规模较小,信息封闭私有,没有实现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在成本上,李明禄教授指出,流程再造的成本,对现有的“物”的改造使得其能“感知”,或者大规模制造能“感知”的“物”的费用很高;在市场方面,目前的物联网应用项目都很局限,商业化、产业化的物联网应用需要市场的推动。
尽管面临诸多问题,李明禄教授对物联网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对一则寓言表达了信心和期许。巨型机说:“我认为全球大概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够了”;PC机说:“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应该有一台电脑”;Pocket PC说:“太大了,应该每人口袋里放一台”;物联网说:“每粒沙子都应该是一台计算机。”
李明禄教授认为,物联网前途很光明,他甚至已经为它想好了广告词:你们在哪?我们在“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