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无处不在
几万年前,人们开始“物物交换”;几千年前,人们使用“通货”即金银进行交易;几百年前,为解决通货的携带以及切割不便等问题,“金银等价券”出现;几十年前,为刺激经济以及战争需要,“纸币”成为最基本的交易工具;几年前,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开始流行,无纸化的“数字货币”被人们用来进行交易。移动支付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移动支付的广阔市场前景
在中国市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增长有目共睹:阿里2013年的财报称其净利润突破22.8亿美元,雄冠BAT之首,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2013年双十一单日内,支付宝实时交易额竟然突破350亿元人民币,创下全国单日交易额最高记录。
那么,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收益?
移动支付业务形式多样,但其本质都是通过一系列操作,将所有用户和所有商户的银行账户进行映射、关联并交易的支付网关。一方面,它安全、简单、方便的支付体验,必然为消费者所追捧;另一方面,它的实时到账、数字化自动结算以及安全可靠,也必然为各类商家所欢迎。如此一来,移动支付便逐渐积累起亿级规模的用户和商户群基础,从而形成整个产业链以支付环节为核心的渠道扁平化、物流信息化、结算数字化,最终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具体而言,它将从三方面分享巨额收益:
支付渠道手续费:商户只需面对统一的移动支付网关,避免和所有银行逐家谈判,从而降低商户支付环节成本;
渠道代理佣金:基于海量用户,天然地给商户提供直达用户的扁平化渠道,产生巨大广告效应、并提供基于消费行为分析的精确营销等附加服务;
余额利息:用户数字钱包总余额,映射到银行资金账户的活期利息。
移动运营商的差异化优势
从全球来看,当前已经在开展移动支付运营的运营商主要有3类。第一类是互联网运营商,即OTT,目前主要提供线上支付(即交易双方必须连接互联网,如支付宝);第二类是银行,目前既可以提供线上支付(如网银),也可以提供线下支付;第三类是移动运营商,可基于手机提供移动支付(包括线上和线下)、移动金融(转帐)等服务。移动运营商在挖掘“移动支付”这个金矿上,有着OTT和银行玩家无法比拟的差异化优势,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户体验更简单
对于智能机线上支付,OTT支付系统和网银要求用户首先打开手机客户端软件,然后输入密码登陆客户端(客户端软件在首次注册时必须绑定到用户的手机号),在连接到后台系统后,用户要找到对应的按钮,进入支付界面作若干步操作,进入支付环节,输入支付密码才能完成交易。而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只要用户打开手机即自然连接上运营商的各种后台处理系统,这使得一键式业务操作变成了可能。比如一键通话,用户只需点击“通话”按钮即可实现通话,至于手机怎么连接后台系统实现双方通话,怎么实时扣除通话费用无需用户费心;同理,一键支付也是如此。
对于功能机,由于无法安装客户端,OTT无法实现手机支付。而运营商则可以通过USSD、SMS,或者更便携的STK方式,让用户只需2-3步即可完成在线支付;STK方式尤其快捷,通常20-30秒即可完成交易。
对于线下支付领域,运营商只需对SIM卡进行改造,即可实现刷手机支付;相比银行发行的芯片卡而言,刷手机支付更便捷。
业务普及更容易
相比OTT和银行而言,移动运营商推广移动支付要比他们容易得多,具体表现如下:
用户基数更大
通常,OTT在一开始都需要投入巨资,才能逐渐积累人气。滴滴和快的打车优惠,微信和来往送红包,无不如此;而移动运营商由于一开始的业务垄断性,先期的用户却恰恰是给运营商贡献最多利润的用户。
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移动运营商真实用户的覆盖率比OTT和银行都要高。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的活跃用户数已达7.7亿;OTT的代表——微信的用户数虽然也已达6亿,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可以无限制地申请N个账号,且用户中还有很多是企业、机构、组织等经济体。因此,这个数字相对运营商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银行来说,情况也同样如此。
用户黏性更高
当下,对于用户来说,手机通信是基本需求,电话沟通依然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而再牛的OTT应用都是可替代的,新浪微博前两年喧嚣尘上,到现在不也渐渐褪去光环了吗?微信再牛却依然无法代替用户的最基本通话。何况,互联网业务是运行在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之上,没有网络,什么都是浮云。
设备要求更低
如上文提及,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可覆盖所有手机,包括功能机和智能机,而OTT和银行的移动支付必须依赖智能手机以及运营商提供的稳定的数据网络。
可复用传统渠道
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已经建立的营业网点之广是任何OTT和银行都无法比拟的。对于支付业务来说,从前端的销售推广到后端的客户服务都显得尤其重要,利用好现有的营业渠道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是移动运营商快速推广业务、构建良好口碑的巨大优势所在。
另一方面,移动运营商多年累积的政府/行业/企业资源非常庞大,因为在当今社会,基本所有的机构都需要打电话和通过网络办公。移动运营商因此而积累的与社会各行业的关系触角之广、之深无人能比,这是另一巨大优势。
可推广到物联网
在物联网时代,运营商借助于手中垄断的“管道”,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网络连接至任何一个机器终端。构建未来广泛的物联网应用的前提是将网络芯片植入各种机器终端,使得机器得以通过“管道”连接到电信网络的系统平台,从而使移动支付从“人”延伸到“机器”领域,轻松实现加油站、高速收费站、家庭水电气表等领域的自动读表、自动支付能力。
可靠安全更放心
系统的可靠和安全对于支付业务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对于运营商网络的安全和信任感,构建于多年来可靠的实际业务体验。相反,依赖于互联网的OTT支付业务,人们在初始使用时,往往担心互联网欺诈等安全隐患。
发展移动支付的技术支撑
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支付系统并不需要完全新建,实际上,运营商网络上运行多年的OCS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移动支付系统,只不过,该支付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运营商自身的电信业务,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实时充值,并进行线上支付或银行代缴通信、上网等费用。
运营商只需要从3个维度将系统能力和接口加以扩展,就可以形成支持整个产业链的移动支付形态:
扩展业务接入渠道:从传统的SMS/电话等渠道扩展到支持NFC,定制客户端。
扩展资金充值渠道:从传统的充值、相对单一的银行接口渠道扩展到支持所有银行。
扩展行业支付渠道:从传统的电信业务支付能力扩展到支持各行各业支付接口。
简单地说,运营商建立完整支付系统要做的,就是对现有OCS系统的扩容升级,而不是新建一套。
移动支付业务的运营策略
从最终用户能感知到的业务层面进行分类,移动支付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移动金融服务,主要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包括存款、取款、转帐甚至购买金融产品。当然,这里的移动金融服务其实只是建立了一个银行和客户的资金流转桥梁,可以被看作是银行的由运营商帮助建立的营业渠道,由于运营商本身不是银行,因而无法直接提供有息存贷款业务。
互联网线上支付服务,支持通过互联网完成一站式商品购买并支付的服务。
实体线下支付服务,具体又可分为人对人的当面支付,和人对机器(包括POS机、自动柜员机、交通工具刷卡机等)的刷手机。
物联网机器自动支付,可应用于企业、家庭的自动读表,自动缴费,如水电煤气的自动抄表并代缴费服务。
移动运营商要想成功,必须要结合当地市场情况和业务实施难易程度来决定以上业务部署的先后顺序,因地制宜地推出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部署方案。
举例来说,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比如肯尼亚,当地金融服务很不完善,银行营业网点仅覆盖首都在内的几个大城市,普通民众取钱和汇款非常不方便。在此情况下,VDF于2007年在肯尼亚Safaricom推出M-Pesa移动金融业务,向用户提供基本的存钱取钱转账业务。几年来,业务年均收入增长55%,2013年,该项业务的收入已经占到肯尼亚Safaricom全年收入的18%。鉴于其良好的业绩表现,VDF集团已经将移动支付作为未来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并于2012年11月与华为签订了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印度等13个子网的框架协议。未来,VDF的M-Pesa将全部采用华为平台实现,而其中,罗马尼亚子网已于2014年3月31日宣布正式商用。
在发达国家,比如在日本,金融服务已经很发达,但由于日本信用卡在安全和清偿方便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日本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频率不高,这为日本NTT DOCOMO发展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契机。在2004年,NTT DOCOMO推出“Osaifu-Keitai”手机钱包业务(采用索尼的NFC技术,成本低廉,1年内发行了1亿张芯片),用户使用该服务购买商品所付的款项直接从手机钱包关联的银行账号中扣除,而无需输入密码(当然,大于一定金额需输入)。由于该服务极大地简化了使用支付操作的繁琐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业务一经推出,迅速风靡整个日本,使得NTT DOCOMO成为全球移动支付运营最成功的运营商之一。
综上所述,移动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在技术、渠道、成本、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取代的差异化优势,其业务取得成功的关键也在于如何立足于以上既有优势,积累一定的用户基础,再逐步扩展新的业务领域,以扩大市场。在中国,移动运营商可以先从OTT和银行均未涉及的手机离线支付领域切入,积累一定的用户基础后,再逐步扩大到在线支付领域和移动金融领域,最终占据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