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手 >> 新闻动态 >> 资讯>>上海:电子标签(RFID)产业链基本形成

上海:电子标签(RFID)产业链基本形成

http://www.iothand.com 2015年09月28日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我们经常要穿越“人墙”到公交读卡器前去刷卡,但在不远的将来,市民只需将安装有电子标签的公交卡随身携带上车,便可双手插袋轻松刷卡。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是全亚洲第一款通过该官方认证的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也是全球符合该行业国际协议的芯片中容量最大的芯片。公司负责人介绍,该芯片的最大读取距离达到10米,数据保持时间最少有10年,数据擦写次数最少可达10万次。因此,如果将这款芯片植入公交卡中,人们再也不需要在上下班高峰时,突破公交车内的重重“人墙”挤到公交读卡器前去刷卡了。

业内专家认为,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经过“十一五”的战略规划,我国在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行业数据统计显示,我国RFID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预计今年产业收入将超过120亿元。当前,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RFID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以及规划抢先、标准抢滩的挤压与刺激,未来5年也是决定我国RFID技术应用发展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电子标签与物联网技术是继条形码技术之后,变革物流配送、产品跟踪管理模式及商品零售结算的一项新技术。它结合了现代微电子、网络、计算机、自动识别等多项技术,通过电子标签可以实现全球物品信息自动识别和实时信息共享,改变生产方式,在现代物流业、现代仓储、政府管理、安全防伪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各国的关注与重视。

电子标签及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的3-5年内将快速进入物流业、现代制造业甚至零售业,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电子标签及物联网产业在未来几年将形成爆炸式成长。

王东博士介绍:事实上,国内的RFID产业,早在2000年就开始发端,在2003年,上海市科委就开始大规模的支持RFID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2004年,第一次有政府科委支持RFID重大专项,RFID芯片、读写设备、中心件;还有RFID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四个领域组成的重大专项的研发;2005年9月27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设立《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当时由上海市科委陈克红负责,主持了一个联盟仪式产;当时上海市副市长 闫敏琪 为我们揭牌;2006年,经过努力,以上海张江集团为依托,在上海张江沟壑建设了有国家科技部批复的国家RFID产业化基地,这是目前国家唯一一个RFID产业化基地;同时我们上海一系列专家,包括复旦、交通等都参加了国家科技不主持的《中国社会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的编写,这个白皮书是2006年在北京有四五个部委联合发布的。

经过一系列的研发,从2007年到现在,上海在RFID已经进入了应用开发及实际推广阶段,其中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医药、宠物管理、轨道交通单程票、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制造以及与安全有关的如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等方面,支持RFID在各行业的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悉,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电子标签产业化基地——国家射频识别产业化(上海)基地的依托方,浦东张江还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上海张江电子标签应用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标签应用展示中心,推动电子标签技术向手机SIM卡等和普通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逐步延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目前,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已经集聚物联网相关企业近200家。同时,作为目前国内惟一的国家级RFID产业化基地国家射频识别(RFID)产业化(上海)基地的依托方,上海张江已经形成较完整的RFID产业链,聚集了一批芯片设计、标签和读写器研发生产以及系统集成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重点企业,并逐步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聚合效应,正为上海创建智慧城市提供强大“驱动力”。

在世博效应的带动下,今后以RFID技术为主导的电子门票有望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应用,该趋势将为中国RFID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而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智慧城市”也正加速从概念走向人们的现实生活。

[上一个资讯]:传统家电借“物联网”转型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资讯]:物联网信息共享带来法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