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将迎来黄金十年?
一名工作人员在测试公交车上的手机刷卡付费系统。
用户只需动动手指,即可随时随地完成日常的支付交易,“让现金成为历史”不再只是臆想。
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2011年底宣布,自公司年初发布iPhone和黑莓版移动应用后,不到一年,顾客通过智能手机购买其咖啡和其他产品的交易额,已高达2600万起。星巴克数字部门总经理亚当·布洛特曼表示,“客户对我们智能手机应用的反映是惊人的。”为此,星巴克准备近期在加拿大和英国,也推出该移动支付项目。
近两年来,无论是在欧美、日韩还是在中国,手机支付正快速步入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热潮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普遍对手机支付抱以乐观预测,“未来手机支付将迎来黄金十年”。
手机变钱包
所谓手机支付,即运营商为手机用户开设一个账户,用户通过该账户进行购物和消费,可实现银行卡、公交卡、购物卡等功能的统一。
手机支付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日韩迅速开展。目前,日本、韩国等地,相关支付产业已经相当成熟,日本手机等移动终端支付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信用卡市场的20%~30%,支付用户超过6000万。韩国则有七成的电子支付通过手机完成。而在欧洲、美国等地,在美国运通公司、Visa、诺基亚等公司的推动下,手机支付业近年来也取得快速发展。
2011年9月,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正式发布了移动支付服务谷歌钱包,用户只要使用支持“近程通讯技术”的安卓系统手机,不必将信用卡交给店员,在非接触式信用卡系统终端前,轻轻一挥,就可完成支付。该支付服务将在纽约、旧金山的零售店推出,并逐步推广到全球。
除谷歌钱包外,由社交网站推特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创办的移动支付公司Square,是“手机收银台”的典型代表,也正在快速成为美国支付市场的新星。Square通过将刷卡槽简约设计成一个体积小巧的硬件,帮助企业和个人将iPhone、安卓手机或iPad一秒钟变成POS收款机。
据专业研究机构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预计,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1.41亿,交易金额将增至861亿美元。
发现信息,立刻支付
而在中国,手机支付市场同样飞速增长。艾瑞咨询统计,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81.4亿元,同比增长149.4%,用户规模将达到1.9亿。
目前,中国手机支付发生的场景主要集中在超市、便利店和商场等场所。艾瑞咨询调研显示,超过一半被调研的手机近程支付用户,在超市购物过程中,使用过手机近程支付,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研者主要在便利店、商场、公共交通等地使用这种支付手段。
不仅如此,在购物支付变得日趋便捷时,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宝,目前正筹划推出手机扫拍二维码支付方案,用户只要利用手机软件扫描商品二维码,就能即时购物。盛大网络旗下的切客网,不久前也推出基于安卓及iPhone手机支付的应用技术,用户可随时随处发现身边的团购信息、商家特权活动信息、产品优惠券信息等,只需在手机切客上轻松一点,就可完成支付行为。
“这种支付模式将信息、地理位置、用户需求即时捆绑,用户可以摆脱PC支付的局限性,随时随地在其所在的真实地理位置发现信息,立刻支付。”切客网CEO宋铮称。
这种传统购物之外,手机支付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用手机购买基金、证券、保险等产品也正成为现实。
“目前,如果说电子支付还是高速发展期,互联网支付将是超常规发展,而移动支付将会是爆炸性发展。”近日,第三方支付企业汇付天下董事长兼总裁周晔表示,移动支付是改变支付行业格局的历史机遇。
最大的障碍是安全
不过,“移动支付这个概念大家听了很久,但12年来我发现还是雷声很大下了两场小雨,大雨却根本没下起来。”易宝支付CEO唐彬早在1999年,就开始在美国硅谷,做移动互联网支付方面的事情,2011年在中国一次行业会议上,他这样感慨。
和国外业已成熟的手机支付产业相比,国内手机支付业之所以遭遇“雷声大雨点小”,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这项新兴应用,目前仍面临用户安全顾虑、用户对手机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完全建立、技术标准仍未最终确定等“瓶颈”。
“支付账号可能会被盗取和破解,而且手机一旦和支付相绑定,如果手机不慎遗失,谁捡到都可以刷卡消费。”近期,国内互联网行业大规模爆发的网站用户密码被泄露事件,更是让许多人对手机支付心存顾虑。在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王先生就向本报记者如是表示,自己的iPhone手机之所以不愿开通手机银行,主要就是因为对安全性不太放心。
网秦手机安全专家邹仕洪认为,手机支付的主要安全隐患来源于硬件和软件两重层面。硬件层面,支付账户和手机必须绑定,手机不慎丢失,用户未设置支付密码或验证过于简单,很容易被他人利用;软件层面,手机病毒是用户支付安全的主要威胁。
其实在美国,安全性也是移动支付的最大障碍。一项调研显示,在未选择移动支付的美国居民中,有64%的受访者认为移动支付不安全。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近日公开表示,正是出于对用户安全考虑,其拒绝使用谷歌钱包业务。
两大标准各行其道
制约国内手机支付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在于技术标准。目前手机支付主要分为两大类:远程支付和近程支付。其中,在近程支付方面,三大运营商分别支持两大标准,即中国移动主导的运行于2.4GHz上的RF—SIM标准,和中国电信、联通支持的中国银联手机支付标准。由于标准不一,致使当前仍存在着三大电信运营网的网络结构、通信协议各行其道、难于自由无缝接入等尴尬问题。
不久前举行的“2011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表示,“由于标准不统一,芯片、卡、手机终端的供应商比较少,导致POS机、卡片以及手机终端成本较高,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成本形成一定障碍。”
“近程支付标准不统一,上游厂商就无法进行芯片和机具生产,相关产品就无法大规模地推广,商家那里自然也看不到手机支付的应用,更谈不上近程支付的普及。”汇付天下战略规划经理程善宝说。
“移动支付应用涉及从芯片、卡片、手机终端、POS终端到后台应用管理、发行和密钥系统、清分结算系统等多个环节,目前国内形成多种标准并存的局面。多标准并存给移动支付的推广带来巨大阻碍,业界呼唤简单有效的行业标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王立建此前也公开表示。
标准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重视,近日,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透露,目前标准的制定工作、设备方案已经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