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欲分食30亿手续费称银行遭支付宝等“绑架”
8月27日,中国银联(下称“银联” )正意欲“招安”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第三方支付的带头大哥“支付宝”立刻反弹,通过微博宣布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由于该业务是支付宝唯一走银联通道的业务,这意味着支付宝与银联已彻底决裂。
如今摆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场堪称巅峰对决的战争。一方带头的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年交易额达到万亿的级别;另一方则是央行下属的国有企业,是国内人民币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组织,几乎所有的银行卡上都印着其标志。
这场战争天然地被看作是“创新对抗垄断”,然而,点燃“战争导火索”的却是银联自己。
8月21日,银联一纸《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下称《议案》 )将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搞得风声鹤唳,而银联自己也被推入“垄断”的舆论漩涡中。
其实,由于长期没有竞争对手,银联凭借独一无二的行业地位,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但现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已与银联产生直接竞争,彼此矛盾激化。
面对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银联态度十分强硬,《议案》中,银联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出了“最后通牒”,第三方支付机构要么委身于银联,全面接入银联网络,要么中止与银联成员银行的合作。
虽然银联的理由很多,但核心似乎没有离开利益的争夺。因为银联多次提到了手续费、服务费等具体收益问题。“各主要成员银行的此项手续费年损失超过30亿元。”在两个月前披露的《银联业管委[2012]17号 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下称“17号文件”)中直陈银行业“损失严重”。
然而,利益之争却引起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不满,“为什么多年来线下支付没有创新,而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创新不断?正是因为垄断将扼杀行业。”支付宝一名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称,“现在某公司、组织发个文件,说我们以前做的都不对,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不按他的要求来做,就要罚款,甚至封杀。那么,第三方支付行业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银联垄断根基受冲击
“核心问题在于第三方支付最近发展迅猛,已经与银联产生了直接竞争关系,彼此矛盾激化。”艾媒咨询首席执行官张毅称。
据银联官方网站上介绍,银联成立于2002年3月,性质为“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之前,银联一直是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支付卡的唯一交易清算组织,并拥有了近3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
由于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背景下,凭借独一无二的行业地位,银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2003年央行颁布《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下称《分配办法》),其中规定,每笔收单交易的结算手续费根据“7:2:1”的比例分配,即发卡行占70%,收单机构占20%,清算机构(即银联)得10%。简单来说,消费者每刷一次卡,银联都要从手续费中抽取10%。
而据央行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银行卡消费业务笔数超30亿笔,而金额则达到7.4万亿,其中跨行消费16.36亿笔,金额5.58万亿,分别占银行卡消费业务量的53.54%和75.16%。
如果按“7:2:1”的比例分配,银联将从高达数万亿的银行卡交易手续费中,获得可观收入与高速增长。
银联的业绩也印证了这点。根据可查的银联财务数据显示,中国银联2009年营业收入已超过30亿,截至2011年末,银联资产规模达到138亿,营业收入约60亿,净利润10.7亿,规模较2002年成立之时增加了25倍。
异常亮丽的业绩为银联引来了大量“垄断”的质疑。但当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直接与银联形成竞争关系,影响到其业务体系。
“如果四大商业银行与拉卡拉这类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绕过银联渠道,那银联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张毅称。第三方支付机构正从线上支付到银行收单,逐渐向各种渠道扩张,比如快捷支付、手机支付、POS收单等,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出现一个个“小银联”。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收入是收单手续费,交易规模越大,手续费收入越多;尽管从规模来看,银联在线下拥有绝对优势,但在线上,银联还在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苦苦较劲”。
7月份,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中,前三家支付机构占据整个市场79.6%的市场份额,这三家机构分别为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其份额分别为46.3%、20.3%和13.0%。
这份标明“商密二级”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值得注意的是,银联《议案》开宗明义就强调,“非金融机构通过和商业银行直联,大量违规开展银联卡支付及其他业务,严重损害了商业银行与银联的商业利益和品牌利益。”
“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丰富的商业模式相比,银联的收入就比较单一了,主要就是手续费。”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江苏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也向时代周报记者称:“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完全可以直联,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但问题是银联不会放弃这部分的手续费收入。而且早期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银联的渠道才慢慢做大,而这些机构后来却与一家一家银行来谈,达成直联合作后就绕过银联。其实在银联研究,它们是在过河拆桥。”
但针对“拆桥”说法,一名不愿具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关负责人却反驳,“第三方支付机构一直想跟银联合作,但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初期,银联一直是拒绝我们的。所以我们只好直接跟银行谈。到后来这个行业成熟了,银联却想雁过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