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潮席卷全球国内发展需精诚合作
近日,光大银行与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拓展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近日联合奥琦玮公司为其餐饮店提供手机支付服务;Visa公司和三星公司近期宣布签署全球合作伙伴协议,旨在推动移动支付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即便是一向顽固的苹果公司,有国外分析师也认为其会在2014年上半年发布iPhone 6时同步推出一款支付服务,为iOS用户推出数字钱包服务。种种迹象表明,移动支付全球风暴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国外发展方兴未艾
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专家分析认为,巨额的交易量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正处于大规模普及阶段,催生了一个新的趋势——以定点卡为基础的交易转向借助手机上完成。“数字钱包”的梦想正在实现,移动支付将成为移动市场主流。
但从国外发展看,有分析认为,总体而言,移动支付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底,仅有790万的美国消费者(小于总数的90%)采用面向消费者的NFC(近场通信)兼容系统来完成支付。
不过,随着各种创新的不断出现,移动支付进入加速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报道称,移动支付新贵Square公司的移动支付量从2011年的2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00亿美元。星巴克改传统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交易方式为Square,截止到2013年一月,“Square Wallet”应用程序有了7000个位置信息。从星巴克和Square的合作可以看出,以读卡器为基础的方式已经深入到美国消费经济中。
移动支付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在全球呈现出爆炸式增长:PayPal去年处理了约140亿美元的移动支付业务,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商务平台。今年,PayPal又与金融机构 Discover展开了深度合作。
另外,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移动支付领域,信用卡巨头万事达已经耕耘多年,而在2013年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万事达推出了全新的移动支付产品MasterPass。这一产品是万事达现有移动支付业务的扩张,除了以虚拟钱包方式进行在线消费支付之外,用户也可以利用支持NFC的移动终端在现实场景中进行支付。和以往支付产品相比,MasterPass最大限度消除了对硬件的要求,此外可以支持通过二维码和实物标签支付。
国内市场亦步亦趋
艾瑞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预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万亿元交易规模,达到13583.4亿元。另据易观智库近期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阶段及模式研究》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可以说,今年乃至未来几年内,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极有希望继续放量增长。
因此,在全球劲刮移动支付风潮之时,国内支付产业链各方也纷纷投入到拓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大潮中。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支付宝手机客户端4月8日新上线了转账到银行卡功能。目前支付宝针对个人用户推出的手机转账服务,已包括转账到银行、支付宝账户间转账、手机号转账、声波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式。手机版转账到银行卡服务合作银行数已达119家。
与此同时,腾讯微信和新浪微博近期正在深耕移动支付领域。日前有消息称,微信的下一个版本将上线移动支付功能;而新浪也高调对外证实,其微博平台正在研发一项移动支付服务。
据微信开发团队相关人士透露,微信即将上线的移动支付功能将作为微信小额支付的解决方案,采用微信支付卡的方式入驻微信。也就是说,微信支付卡将成为微信继“微信会员卡”后发的第二张卡。并且,移动支付功能将与腾讯财付通业务打通。
新浪微博也开始了在移动端上的商业化布局。新浪日前宣布,其微博平台正在研发移动支付服务;同时还表示,申请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也进入公示阶段。这表明,新浪微博正在加速布局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为今后在微博上推广购物服务做准备。今年3月初,新浪宣布“微博钱包”移动客户端正式发布,将其在桌面端上的支付功能延伸到了移动端。
作为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电信运营商同样频出重手。最新消息称,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业务将会在4月月中推出。从4月中旬开始,中国移动用户可以免费到移动营业厅换取支付功能SIM卡,5月北京市民乘坐地铁公交可以使用手机支付。
银行加紧布局步伐
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银行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也不断创新拓展以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而移动支付成为银行业整体布局的重中之重。因此,近期以来,国内多家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布局提速。
招商银行在去年已推出微信客服号,彼时只支持简单的业务查询及余额查询。今年4月初,招商银行开始高调推广其“信用卡微信、QQ智能服务”,包括给大量信用卡客户邮箱发邮件推广。现在,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微信号支持的不只是余额查询,在招商银行手机银行能办的业务,几乎都可以实现。
日前,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基于NFC移动支付业务成功完成了联调,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安全芯片的智能手机上,实现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
与一些银行普遍采取的NFC模块与手机分开发展的模式不同的是,光大银行的“手机钱包”直接加载在运营商SIM卡上的金融IC卡应用中。在使用时,客户在中国银联“闪付”(Quick Pass)终端上,无需输入密码和签名,即可完成交易。
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日前联合宣布,双方基于移动支付的远程发卡和应用管理平台(TSM)已完成互联互通的技术测试,首次实现了该平台的跨行业对接。广发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成为首批加入该平台的银行,并成功借助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客户端实现“空中”发卡。
据了解,本次广发银行与银联、中移动合作推出的手机钱包产品,是将广发银行的金融IC账户加载到手机内的移动SWP-SIM卡中,使手机具备贷记及电子现金账户功能。借助手机钱包客户端,客户可进行金融IC卡的申办、电子现金圈存、账户余额查询等操作。圈存完成后,用户即可持NFC手机在全国支持银联“闪付”交易的商户进行消费。
当然,移动支付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待解,比如,移动支付行业面临着缺乏统一标准、存在支付安全隐患以及普及率较低等问题。同时,支付风险的防范、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受理环境的建设、产业合理的分工以及商业模式的选择等问题也是国内移动支付行业需要面对的。
对此,光大电子银行相关负责人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移动支付产业构成的链条长、行业跨度大,既有银行等支付服务商、通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还有成千上万的商家,各方之间的合作必须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发展模式。唯有如此,方能形成1+1>2的合力,实现市场和产业的完美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