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物联网规划——邬贺铨
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网站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我国五年规划史上第一个物联网规划。
根据《规划》中新的思路和提法,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相关企业。
为何产值未明确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表示:“尽管从总体上讲,世界各国的物联网产业都还是刚刚起步。但一些发达国家的起步于应用,他们在关键技术,比如芯片、软件等方面开发应用得比较早。我国物联网起步在低端,从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差距。”
当前,物联网尚处在发展初期,在技术、产品、市场不断完善过程中,尽管应用实施的风险在不断减小,但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一些企业还在观望。邬贺铨认为,物联网近期产生的更多是间接效益,中远期才能产生可观的直接效益,加之物联网应用存在的行业门槛,提升了跨行业应用的难度。而国有大企业往往会更多考虑到投资回报,这跟我国对国企的管理方式有关。另外,国外物联网的发展是从军事应用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在军民融合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邬贺铨认为,此次规划之所以对目标产值没有规定,是因为物联网产值很难统计,包括前端的RFID(无线射频标识)及后端应用的统计边界比较模糊。
“2010年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已达2000亿元左右。规划虽没有划定目标产值,但是提到了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如果大规模推广应用,市场规模就更大了。未来几年随着物联网应用规模的扩展,其产值应该是继续增长的势头。”邬贺铨表示。
十区百企
《规划》指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这十个产业集聚区并不一定是十个完全一样的集聚区,因为有感知、传输、应用等物联网产业链各个部分的产业集聚区。”邬贺铨表示,“据我所知,全国各个地方都在兴建自己的物联网产业园区,所以未来肯定不止十个产业集聚区。”
《规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
“对于物联网骨干企业的界定还不明确,例如主业不是物联网的华为算不算物联网骨干企业,也许华为的物联网产值远远超过主业是物联网的企业,由于界定的标准还不清晰,也是造成规划没有明确百家骨干企业名单的原因之一。”邬贺铨认为。
市场导向
纵观之前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基本上都是政府投入、政府购买,物联网的这种发展模式被很多专家认为是不成熟的。“物联网本身的商业模式不清晰,靠什么来驱动发展是个大问题。政府需要有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需要突破。”邬贺铨说。
“现在做物联网的很多都是中小企业,而《规划》中提到的中央企业利用国有资本金来投入物联网,这里的央企不仅仅是指电信运营商,因为物联网的应用很多是行业应用,因此还希望像电力、石油行业的央企来拉动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邬贺铨说。
针对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地方性差异较大的问题,《规划》也做了统筹。《规划》提到,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邬贺铨认为,《规划》是全国性的,所以在统筹规划与布局上考虑到了地方的发展差异性,并不希望全国各个省市都齐步走、一刀切,发展物联网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