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物联网规划——赛迪顾问王桓
根据《规划》中新的思路和提法,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相关企业。
为何产值未明确
《规划》并没有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量化目标,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桓表示,这是相关部门对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的定性,但没有划定产业规模的具体数值。另外也是由于国家也希望民企发展物联网,而民企的产值不好估测因而没有划定产值。
十区百企
《规划》提到,目前我国物联网虽然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王桓认为,尽管全国各地都将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不过应用层面的突破一直被认为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目前还缺少规模较大的示范性应用,这类应用必须是政府倡导的示范应用。另外,物联网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指的是跨领域的标准。因为跨行业、跨部门的行业协同目前推动起来还是很有难度,而标准也就很难制定。
《规划》指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王桓认为这样的做法显得更为贴近实际。国家要建设的是物联网产业集聚区,而不是行政区,这样或许可以有效避免此前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建设。
但是,《规划》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在哪些地区培育和发展这10个产业聚集区。对此王桓解释道:“十区应该会集中在物联网发展较好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必然是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重合的,这样看来就离不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而拥有国家传感网产业基地的无锡和拥有我国唯一物联网产业基地的重庆更是跑不掉。”
王桓解释道,十区百企其实是个概化的目标,而不是固化的十个产业集聚区和一百家骨干企业。去年国家推出的物联网专项发展基金,旨在未来五年每年投资一个亿在我国的物联网项目研发上。如果通过这个基金来培育百个企业的话,分到每个企业的资金很有限,而这表明国家对于百企的培育是引导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
市场导向
“《规划》中提到了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这暗示物联网会是由市场主导来发展的,并且鼓励民企发展物联网,而不是国家队先行。”王桓说。《规划》提到的欢迎民资、外资进入物联网领域,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也印证了王桓提到的这一点。
王桓表示,“各地都在搞智慧城市,多了还是少了,要看经济效果,在没做出经济效果前,没法说做得怎么样了”。
针对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地方性差异较大的问题,《规划》也做了统筹。《规划》提到,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