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手 >> 新闻动态 >> 资讯>>手机支付败局:运营商不愿参与 厂商不愿跟进

手机支付败局:运营商不愿参与厂商不愿跟进

http://www.iothand.com 2015年09月28日        
  5年前,厦门市民刘江拿着具备NFC(近距离通信)支付功能的诺基亚3220手机,花了多半天时间体验了一把“时尚的手机支付”。他先“刷手机”坐上一辆公交车到了渡口,再“刷手机”坐轮渡上了鼓浪屿,在岛上的一个蛋糕店里,他又“刷手机”买了一个蛋糕。

  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批手机现场支付的其中一个试点。刘江所拿的诺基亚3220也是当时全球第一款NFC手机。同期,中国银联、运营商、诺基亚和飞利浦等产业巨头又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开展了类似的试点。也正因为这批试点,一时间,国内媒体和产业界掀起了一股“NFC”热,大家开始关注这个在2002年由索尼和恩智浦联合发明的NFC技术产业化进展。

  试点启示录

  几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批最早的NFC试点项目没有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发放了总计不到1万部手机,而且商业化运营也未坚持下去。

  “当时的设想是把手机放在零售市场上去卖,支持公交的应用,由消费者买单。但最后发现,除了拿手机去坐公交,其他能实现的应用很少,远达不到让用户为此更换手机的程度。”回忆起那批试点,恩智浦半导体大中华区智能识别事业部资深业务发展经理姜波说,“同时技术支撑平台也不够成熟,有些地方甚至连空中充值也做不了,所以推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整个试点过程中产业链引入的合作方不够,在商业模式、合作层面上达不到一个最佳的合作状态。例如,没有引入运营商的大力参与,没人有能力对手机进行补贴,手机厂商也不愿跟进,最终就没办法商业化地推动下去。”

  很快,由银联系主导的另一些试点也无奈地不了了之。2008年1月,中国银联牵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在陆家嘴等上海核心商业区的商铺,如欧尚超市和八佰伴开展了另一个NFC手机支付试点项目,使用的是诺基亚第一款商用NFC手机6131i。不过,这个试点后来也基本停掉了,八佰伴6楼体育专柜的POS机摆放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

  “市场上还没有太多这类支付手机。对于商场来说,一年也没有多少人刷,还要专门摆放刷卡设备,最后大家都没有推动的热情。”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文录分析说。

  2009年,上海联通与复旦微电子也做了一个NFC试点,这也是2008年底SWP-SIM标准公布后,国内第一个基于这个标准的试点。当时的合作模式是联通提供整个支撑平台,给手机做补贴,放在联通的营业厅去卖。但是,这个试点最终以发放了几百部手机告终。

  提出2.4GHz技术方案的国民技术副总经理刘晓宇认为,给2.4GHz一个公平的验证环境,是对消费者和行业负责任的态度。“让市场去检验,让用户去选择”

  “项目遇到的问题是当时产业链不完善,运营商集采不到手机。”复旦微电子刘以非分析说。当时,这个项目采用了一个广东不知名品牌的低档手机,对用户吸引力差,NFC兼容性也不好。而且,用户为申请这个业务既要跑到运营商的营业厅,又要去银行的营业厅,非常麻烦,体验很差。

  “总结起来,NFC应用要真正普及起来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成熟的产业链环境,要形成对NFC技术的切实需求,同时也要拥有基本的受理环境和应用场景。二是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大力合作,不再是追求个体的控制力,而是真正追求共赢。三是技术成熟度。”姜波说,“经历这些年的发展,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产业环境发展得非常迅速,基础架构越来越完善,同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关国际标准已经颁布,众多厂商已经推出各自的NFC芯片、终端应用。相对欠缺的就是产业链各方开放式的合作,这也是目前还没有看到一个非常成功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NFC应用的普及还欠缺火候,其他的移动支付技术是否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2010年,中国移动开始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手机钱包”业务,并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平台,大大提升了该业务的知名度。这项业务采用了2.4GHz的RFID-SIM技术,由芯片厂商国民技术在2006年第一个提出并产品化,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并不需要用户更换手机,只要将普通SIM卡更换为RFID-SIM卡,就可以刷手机进入世博园、乘地铁,以及在世博园区内外的2300多家商户中刷手机消费。

  正是自这个项目开始,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的热度迅速升温。然而,该项目目前基本停滞。“这是因为在项目推进中,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标准的战略上有所调整,造成后期服务和推进跟不上。”业内人士分析说,“再加上当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厂家的早期版本,还不太成熟。”

  不过,由于2.4GHz的RFID-SIM技术牵涉到的产业链环节相对简单,项目实施成本较低,可以较早较快地试商用,因此,各种类型的应用和推广仍然层出不穷。例如,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全国大学校园和企业中也开展了RFID-SIM试点,较典型的是内蒙古电信和山东电信,发卡量都已有近30万张,目前还在持续发卡中;今年6月1日,在大运会开幕前夕,“手机深圳通”正式发卡,深圳市地铁、公交、部分出租车和便利店超市等小额消费场所都可以刷手机消费。此项目采用的也是2.4GHz RFID-SIM技术。

  同时,基于13.56MHz的双界面卡也在2006年开启了该技术在国内的第一个试点项目——湖南移动与握奇数据联合推进的双界面卡项目。不过,与前述的众多次试点类似,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停了。“停的原因是早期技术不成熟,天线形态是最早的一代,工艺方式也造成技术不稳定。”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电信产品总监张楚说,“现在这些问题都陆续得到了解决。”

  2009年,江苏电信与握奇数据开始了双界面卡的另一个试点,到目前累计发卡达到七八十万张,每天仍有上千张卡出售;2010年启动的“羊城通”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发卡量已经突破10万张,每天续增2000张卡左右;同时,北京电信即将在50多个营业厅同步出售双界面卡,展开试点。

  而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电信还启动了“双界面定制终端”试点。“虽然这种技术方案不是主流,是拿双界面卡做SIM卡,手机后盖上装天线,但我很关注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伦分析说,“因为它是一种植入手机的技术,手机一旦把什么作为标配,这个业务就会‘漫山遍野’般发展起来。”

  “很多东西在没有落地之前,只是大家的设想。”谢文录说,“通过各地试点的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模式和设备支持会日益成熟,也才能实现依靠业务来支撑运营的良性循环,而老是靠补贴来维持运营的项目是运行不下去的。”

12
[上一个资讯]:无锡主攻物联网研发 重庆...
阅读技巧:键盘方向键 ←左 右→ 翻页
[下一个资讯]:中国物联网产业实现“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