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云端”计划直追京沪“十二五”内陆开放提速
重庆市政府昨天在两江新区正式启动了发展云计算产业的“云端计划”,总投资达400亿的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将肩负起云计算产业发展实验区的重任。黄奇帆对此寄予厚望:“端”就是各种电子信息终端产品,“云”就是通信的核心数据中心。与上海此前出炉的“云海”计划、北京出台的“祥云”计划相比,重庆云计算产业直冲“云端”,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意图可谓一目了然。
所谓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通过虚拟化方式共享资源的计算模式,存储和计算资源可以按需动态部署、动态优化、动态收回。在“数据为王”时代到来的今天,云计算构成今后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技术会成为国家产业安全、信息安全的导向性指标。云计算对于经济、科技和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云计算开创了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等全新IT服务模式。云计算服务模式不仅给全球信息产业创造了深远的变革机会,同时也给工业等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不仅能够有效地缩减企业的IT成本,还能够更灵活更高效地运营业务,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可以说,云计算也是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下面的表述或许形象的为你展示了云计算的一个侧面,华为公司把分散的主机并成“云状态”后,CPU芯片的利用率提高了16倍,不仅节省设备投资,运营维护甚至电费开销都大大缩减了。
对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的云计算产业,竞争已是一触即发。从国际层面而言,美国政府2009年9月宣布一项长期的云计算政策。韩国政府决定,在2014年前向“云计算”领域投入巨资,争取使韩国“云计算”市场的规模扩大为目前的4倍。而国内各大城市在此轮竞赛中如何脱颖而出,备受瞩目的“中国云”如何开花,值得深度期待。从上海、北京的计划来看,未来三年,上海将培育十家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北京云计算产业将力争到2015年,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值得关注的是,重庆云计算建设计划更加宏伟,黄奇帆此前透露,希望最终能做成云集上百万台服务器、上千亿元规模的“云计算”基地,成为全球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目前,随着亚太地区最大电信商新加坡PACNET旗下太平洋电信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项目相继落户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重庆正一步步向打造全国最大的云计算实验区迈进。
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重庆为何押宝“云计算”。毫无疑问,早在3年前就开始谋划信息产业的重庆在此轮竞争中已经开始向“云端”迈步了。
在计算机终端方面,重庆打造万亿级的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已经成型,而借助惠普公司催生的全球离岸结算中心不但为重庆金融创新带来全面突破,支撑了重庆两江新区辐射中西部、推动内陆开放的发展路径,而且也极大的启蒙了重庆的信息思维。伴随金融危机之后大量企业产业西进,如何依托当今先进的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实现重庆比肩上海、天津,重庆两江新区赶超浦东、滨海,成为西部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一环。也只有瞄准战略新兴产业,站在巨人肩上,重庆才能算是真正抓住了内陆开放、内需主导的战略机遇,而不是简单的移植全球和沿海产业。因此依托发展终端带来的人才、资源优势,最终促成了国内最大云计算实验区的建设,可谓意义重大。
云计算最终落子两江新区,可谓是环环相扣,优势叠加。一是安全问题。两江新区作为国内政策最优惠的区域,为云计算发展先行先试奠定坚实基础,这是产业安全,重庆的地理地质优势更为云计算基地的稳定带来保障,安全有了保障,也就等于数据的安全有了保障。二是发展成本优势巨大。与沿海相比,重庆低3分之1 的要素成本、每年5-6万人的IT人才、公租房、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成本下降,都给云计算发展带来巨大的比较优势。这成为此轮云计算实验区落户两江新区的关键,这也成为重庆建亚洲最大和数据处理中心-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的本钱。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而言,云计算产业对内陆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意义重大,重庆此次构建从产业终端和核心数据处理两大战略支撑,已经开始构建信息产业的全产业链条,这对于打造国际结算金融中心、离岸,在岸数据处理中心、发展服务外包等战略新兴业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和转型升级,可谓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