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起扬城液化气钢瓶不贴条形码无法充气
中国江苏网讯:扬州市在用的气瓶高达50万只,其中液化气瓶就达20、30万只。液化气的安全和其“外衣”钢瓶密不可分,如果管不好,它们就将成为流动的“炸弹”。
记者昨从质监部门获悉,从下月起,我市将对液化气瓶加贴条形码,今后每个检验合格的气瓶,都将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档案”;以往的人工充气将被电脑操作所取代,市民不用再担心短斤缺两等猫腻。截至今年11月底,所有气瓶都将通过电子条码扫描启动充装设备,“无证黑户”将无法再加气。
事故频发
7年全省30起事故,超龄气瓶成“定时炸弹”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从2003年到2009年,我省气瓶事故发生了30起,28人死亡,每年都有因为液化气瓶使用不当或者质量问题造成的泄漏或火灾。超期服役的“流浪”气瓶,已成为城市中无处不在的“定时炸弹”。
目前我市共有气瓶超过50万只,广泛分布于大小工业企业、宾馆饭店和居民家中等人员聚集场所。车用CNG气瓶数量迅速增加,气瓶的使用范围越发广泛,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市绝大部分气瓶充装单位都是小型民营企业,气瓶使用登记率和定期检验率较低。按照规定,工业气瓶每3年检测一次,液化气瓶每4年检测一次,液化气瓶使用15年应报废。实际上接受检测的数量不多,尽管2010年专项整治以后,检测数量增长迅猛,却仍有部分气瓶游离于监管之外。”市质监局特设处处长姚清说。
他表示,除了气瓶普遍存在的使用登记率低情况外,重复登记、虚假登记情况也时常出现。气瓶数量大,管理环节多,运输、充装、检验、销售、使用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都有可能埋下事故隐患。
加贴条形码
“身份证”可追踪来源,杜绝短斤缺两
记者在昨天的气瓶条形码管理会议上看到,象征气瓶“身份”的白色条形码由金属和陶瓷复合材料制成,每家充气站都必须按规定加装。加装“身份证”的气瓶从气站流通出去后,都可通过独有的编号,找到“娘家”并锁定去向,只需条码扫描仪一刷,充装状况、可用年限、气瓶缺陷等基础信息便一览无遗。
这种金属陶瓷版的条形码已在20多个省市、数百万只钢瓶上成功应用。“气瓶在流转过程中,不需要识别模糊不清的钢印标识,操作记录也由扫描器自动完成。”姚清介绍,在为每个气瓶安上电子条码的同时,所有充装设备也将加装智能联锁装置与之相连,佩戴条码的气瓶倘若逾期未检,充装设备将报警提示并拒绝充装。
整个充装过程也由以往的人工充
装,变为由电脑系统自动操作,彻底杜绝短斤缺两行为,避免人为操作时常见的疏漏和猫腻,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的利益。
如何办理?
居民自有液化气瓶须委托气站办理
充气站可以按规定加装条形码,那居民家里的液化气钢瓶是否也能加装条形码呢?质监人员告诉记者,今后居民家中的液化气瓶必须要将安全档案转交由充装单位保管,委托他们登记和安装条形码,否则不好再充气。
据了解,因为历史原因,目前市场上有一部分气瓶的产权属个人或气体经营单位。质监部门要求,这些气瓶必须落实充装单位。气瓶的相关安全档案要交由充装单位保管,委托固定的充装单位办理使用登记和安装条型码,否则不得充装。
“气瓶不能随意流动,归属权属于一个充气站,就不能流到另一个充气站,否则也不能随意充气。”按质监部门的说法,使用证书和条码号段不在本单位的气瓶,不能随意充气。需要变更充装单位的,必须办理过户手续,变更登记条码,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条形码监管
所有气瓶将“验身”,今后“黑瓶”气难充
据了解,质监部门将从下月中旬开始,要求各充装单位、检验单位落实条形码、软件安装和培训。5月,充装单位对所有气瓶进行“验身”,检验合格的气瓶核发电子条码,开始向用户提供装有条形码的气瓶。11月底,所有在用气瓶的使用登记和安全条形码安装工作全部完成,液化气体充装实施连锁控制。
对于“验身”不合格应当报废的气瓶,以及已经达到报废期限的气瓶,检验单位将采用压扁、瓶体解体等方式,予以破坏性处理。报废处理前,剩余气体或残余液体须进行回收、置换和处理,不能引发事故和环境污染。经破坏性处理的报废气瓶,可由气瓶制造单位回收,也可由检验单位或充装单位自行处理。
质监部门提醒,今后,所有气瓶只有通过条码扫描,才能打开充装开关,未经检测的无条码气瓶将无气可加。建议市民尽快将正在使用的气瓶托管到各个充装站,接受统一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