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IPV4地址已分发殆尽向IPV6全面转换
7月28日,“2011年中国信息化进程报告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回顾并总结了我国“十一五”信息化主要成就,研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发展重点和关键,对“十二五”信息化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
蓝皮书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末期,中国的网民数可能增至6亿~7亿,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增加对互联网地址的需求。2010年12月,中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2.78亿;2011年2月,IPv4地址最终分发完毕。因此,由IPv4向IPv6的全面转换已经现实而紧迫地提上日程。
早在1998年6月,中国CERNET就正式参加了国际下一代互联网IPv6试验床6Bone。2003年,中国开始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IPv6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开始提供IPv6的商用服务,首次在奥运史上采用IPv6建立了主页。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
蓝皮书援引谷歌的报告指出,目前,IPv6在全球的使用仍然处于“婴儿”时期。使用率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0.76%),其次为法国(0.65%)、乌克兰(0.64%)、挪威(0.49%)和美国(0.45%);中国为0.24%,日本为0.15%。从全球的发展来看,中国对于Ipv6的使用并没有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且,作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分配到的IPv6地址数(63块,每块为2的96次方)排名全球第18位,尚不及巴西(6.5万块)的千分之一,约为美国(1.5万块)的1/238、德国(9800多块)的1/155和日本(8300多块)的1/131。
蓝皮书认为,不难看出,中国虽然已经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于IPv6地址的下一代骨干网络,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和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中国可能会输在基于IPv6地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起跑线上。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包括IPv6)的商用部署和未来网络的发展研究,是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