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启示车联网时代中国制造应转型中国服务
近日,由日本地震引发的全球汽车供应链震动,已经逐渐明显起来,通用汽车公司成为第一个因日本地震而关闭海外工厂的美国企业,不仅如此,通用在西班牙和德国的几条生产线也因汽车零部件供应不足而停产;德国汽车制造业也面临着随时可能停产的重大压力,大众汽车表示,该工厂所剩零部件尚能坚持一周,下周能否开工取决于日本零部件工厂的恢复情况。
受波及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全球汽车电子产业同样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深圳众鸿科技总经理苏军就向慧聪汽车电子网记者透露:“现在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核心板上的RAM系统NAND FLASH,目前全世界供应这个的只有两家,一个是东芝,另外一个是三星,如果说东芝那边受损,那么只有三星一家了,现在不是怕价格上涨的问题,而是交不了货。”
如果你惊讶,日本地震居然会对全球的汽车甚至电子产业造成如此大的震动,那么当你听到“东莞塞车 全球缺货”这句话的时候,估计嘴都合不上了。
“东莞塞车 全球缺货”,这是东莞人引以为豪的一句话。
在这句话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天下,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很难从中感到自豪。
汽车电子——“中国制造”的尴尬
以导航为例,DVD机芯核心部位在日本生产,显示器可能在中国台湾生产,按钮和电线在中国大陆生产,最后在东莞组装起来。同样是全球缺货,日本地震引发的全球缺货缺失的是原材料,东莞塞车仅仅是组装产品的流通遇到了阻碍,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原材料及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人的手中,中国仅仅是在这些核心技术上进行包装和组装。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导航“同质化”“山寨化”泛滥的原因,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目前为止山寨E路航正规的工厂大概有20-30家,这里指的正规是指具有营业执照,有合法的生产经营场所的山寨厂商,像三房一厅这的手工作坊的山寨E路航无法统计。
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仅仅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答案是清晰而严酷的:在多数情况下,它意味着初加工、低技术、廉价品、低工资、高能耗、资源型、高污染。
显然,中国的汽车电子产业急需转型。
车联网——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车联网带给中国汽车电子最大的机遇是,从制造商到服务商转型。”中国电子商会汽车电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光说道。
自从这个词语爆红之后,大家都在思索车联网是什么。在车联网的美好前景中,“零交通事故”“无红绿灯”和“无人驾驶”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三个词语,如果非要给这个词语排一个实现先后的顺序,“无人驾驶”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只要还是“人”自己驾驶,交通事故就不可避免,红绿灯还是要照常运行。
从“车联网应用”来看,前两者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是站在“城市”的角度上,而“无人驾驶”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可以让消费者彻底摆脱双手的束缚。车联网的最终还是需要车主来买单。
能让消费者买单的理由有很多种。“它是消费者的必需品,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
目前走的最成功的,也是符合市场脚步的是“服务大众”,显然,车联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表面上看来,车联网能带给车主各式各样新的功能,实际上,车联网带给车主的是一项又一项服务。“一键导航”,免去了车主自己在颠簸的路上去找目的地;“实时路况”解决了车主对于前方道路迷茫的困难;“道路救援”解决了汽车抛锚时,车主束手无措的举动……
“我们汉唐不是生产商,也不是方案商,我们是服务商。”广州汉唐有限公司总经理董耀平向笔者说道,“我们带给车主的是他们平时需要的服务。”
汉唐的DVD导航产品远低于市场平均价,其创收的根源,在于通过各项车主必需的服务进行可持续的盈利,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市场培育和渠道推广,其销售规模已经初见端倪。
“价格战的最终结局是两败俱伤,服务车主既可以规避价格战,也可以收获市场良好的口碑”董耀平如是说。
做你做得最好的,把其余的外包出去
“车联网是个大的产业链,需要产业链中各个关键资源体倾力合作,才能实现。”畅联万方总裁助理李才玉说道,“如果这个关键资源体去做另外一个关键资源提擅长的业务,不仅做不好,还会拖累其原本擅长的业务。”
“做你做得最好的,把其余的外包出去。”这成了服务外包时代的口号。服务外包首先包括软件和IT服务外包。其中最明显的是呼叫中心(call center的外包)从20世纪70至8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就出现了几十个呼叫中心,为企业提供面向顾客的各项服务,如订票、电话卡的销售、售后服务等。20世纪80至90年代,呼叫中心开始转移到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地。
是不是很相似?汽车电子市场的车联网业务中,其核心环节之一——call center。然而,我们看到了很多并不属于他们核心业务的企业,正在尝试做这个业务,在工厂设立上百个甚至几十个坐席,不仅成本大大增强,其专业性方面,也和中国电信、移动等专业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
车联网是把双刃剑,能让原本小的厂商做大,也能让原本大的厂商做小,企业应审时度势,找准定位,把握自身优势,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