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迅速掀起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产业这一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壮大实体经济,确保完成“产业建设年”活动各项目标任务,云南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主要目标
发展实力增强。在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13个示范带动产业,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双双提高至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
创新能力提高。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1%;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0个。
产业集聚明显。到2015年,13个示范带动产业中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达到11个;千亿园区5个,500亿元-1000亿元园区5个,100亿元-500亿元园区20个;千亿企业4-6户。建成一批国家级外向型产业基地,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品牌培育显著。到2015年,形成云南名牌产品50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5个。
主要原则
突出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引导项目,按照市场方法建设项目,用市场机制发展产业。
突出改革开放。树立改革和创新思维,在产业建设和发展上大胆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将改革开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实施产业链群打造工程,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
突出产业集聚。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与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引导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建设大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突出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措施,增强发展动力。
突出项目落地。抓牢项目落地工作,解决好项目审批难、落地难、进展慢以及办事难、落实难等问题,确保一批示范带动重大项目开工并加快建设,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突出科技驱动。以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水平,增强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突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突出人才培养。落实产业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高技能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管理者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突出政策突破。要在土地、财政、产业、人才培育、能源保障、科技支撑等政策方面进行突破,对重大项目采取特殊政策,实行“一企一策”,优化发展环境。
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优一产;加快烟草、电力、有色、生物、钢铁、石化、磷化工、煤化工、电子信息、建材家具、装备制造、建筑业等发展,调强二产;推动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贸易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公共服务及新兴服务业等发展,调快三产;积极培育现代生物、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示范促发展
按照具有特色优势、国内外有地位和影响力的骨干型产业;具备良好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带动型产业;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满足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出口导向型产业的选择原则,将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电力、有色、石油化工、食品、以承接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等6个优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3个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建设年”狠抓的示范带动产业,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7%
大力发展现代农庄模式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好、条件优、规模大、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切实推进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建设,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典型和样板。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10大科技增粮措施,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高原粮仓,确保云南粮食安全。
巩固生猪,做强草饲,发展特种养殖,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山地牧业。
加强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基础和现代设施配套,大力提升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发展以罗非鱼、鳟鱼、鲟鱼为重点的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
大力发展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等木本油料产业和以观赏苗木、野生食用菌、林脂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全力推进高效林业发展。
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外销生产基地。
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扩大种业对外合作,构建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业管理体系。
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引导扶持。
两烟利税确保完成1500亿元
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建设“烟叶黄金走廊”,发展烟草庄园,巩固提升全国优质烟基地主导地位。
推进烟草产品减害降焦,以高端突破提升卷烟品牌价值,提高烟草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推进新型包装印刷、辅料生产、烟草机械、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烟草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影响力和贡献力。
到2015年全面超额完成“2815”目标,即烤烟年收购量2000万担以上,省内卷烟产量800万箱以上,两烟利税确保完成1500亿元。
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源,加强重大应用示范和配套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省内骨干网架和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通道,加快云南联结东中部,辐射周边国家的电网平台和西南电力交换枢纽建设,把云南建成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
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以上。
有色金属
增加值年均增长20%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提高资源保障率。
充分发展清洁能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重点打造铝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锗、铟、铂族等稀贵金属。
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为重点,稳定发展锡、铜、铅锌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有色金属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到2015年,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20%。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耦合发展磷煤盐化工产业,加快培育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生物化工,稳妥推进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以园区聚集要、全产业链化为原则,发展清洁油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专用化学品和基本有机原料等系列产品的石化产业深加工。
装备制造业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立足西南区域市场,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集团),提高装备服务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引进发展汽车、通用航空制造业,巩固发展大型重型精密复合数控机床、车用柴油发动机、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大型管道输送系统、金融电子装备等高端产品,提升发展电力装备、重化矿冶成套设备等产品,加快重大项目、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食品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1%
实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培育战略,以糖、茶、酒、果蔬、咖啡、肉类、高端油脂为重点,扩大加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量和品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粮油、畜禽等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延伸,建立从原料到加工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到2015年,建成糖、茶、酒、核桃、果蔬、乳制品等6个产值过百亿产业,培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50个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增加值年均增长21%。
轻工业
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将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相结合,引进企业和品牌,积极承接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玩具制造、五金家电、家具、旅游用品等产业,满足东南亚、南亚国家对我国日用小商品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发挥我省林板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实木和板式家具、实木复合地板、装饰材料等产品。到2015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
生物医药工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5%
用大健康产业理念谋划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制品等,积极培育康复医疗、生命健康服务,构建新医药经济。
重点打造生物疫苗、白药、三七、天麻、灯盏花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地方传统名药新剂型和民族名方,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加快推进以产品及产业链整合为重点的产业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培育50户大企业、100个大品种、10个大品牌。
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1%
围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模式的研发及应用,大力培育和扶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面向本省和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以冶金、化工等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基础金属特种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稀贵金属新材料、钛材料、锡基新材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煤基新材料、红外及微光夜视材料、半导体照明衬底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等产业链,提高我省新材料研发与制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到2015年,形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格局。增加值年均增长21%。
文化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0%
着力发展影视动漫、新闻出版与广告传媒、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珠宝玉石、工艺美术、茶文化、体育等10大特色主导产业。
围绕“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聂耳音乐”等文化品牌,办好10大品牌展会,培育2—3户资产和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形成20户以上资产和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云南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积极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
实施旅游和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充分发挥自然文化遗产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作用,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优化全省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1个中心、6大旅游区和9条旅游经济走廊,全力推进昆玉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诚信体系等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
商贸物流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17%
依托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布局建设一批具备先进仓储、配送装卸设施的专业市场、专业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引导物流企业间的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批发零售业,构建省、州、市、县、区、乡、镇、村5个层级的批发市场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网点,积极发展餐饮业,培育品牌和文化承载的大型滇菜餐饮企业。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推广连锁、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值年均增长17%。
抓骨干增活力
烟草企业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比重,充分发挥烟草庄园作用,进一步增强竞争力。2015年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分别实现830亿元、940亿元,2016年确保超1000亿元。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要按照做强钢铁主业和做大有关多元产业思路,优化钢铁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煤焦化工、矿业、水泥等资源性产业,做大钒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工程设计及建设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实现总量目标,提高综合竞争力,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电网公司要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做好云电外送、不断满足省内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新需求。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要积极谋划发展石油炼化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实施外向战略,扩大资源占有率,加快整体上市步伐。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按照科技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思路,打造铝、铅锌、锰、钛、硅5大产业板块,积极发展国际贸易。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要做好搬迁改造项目,培育发展钛产业,实施好外向战略,提高资源自给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
云南煤化工集团公司要加快资源整合,推进昭通褐煤洁净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铝产业,拓展发展空间。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要按照“主业超强、相关多元、多业支撑、科学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国际贸易、传统优势特色及新产业等6大板块,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以推进1000万吨炼化项目为龙头,加快项目建设。
抓园区聚发展
全面启动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要求,加快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重点建设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轻纺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中高端产业项目集群,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着力打造千百亿园区。采取省、州、市、县、区3级联动机制,省级负责抓好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大千亿园区建设,州、市负责抓好30个百亿园区建设,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抓好带动示范作用大的一批园区培育建设。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红塔工业园区,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安宁工业园区,确保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五华科技产业园,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大理创新工业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楚雄经济开发区,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5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
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到2015年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
政策措施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州、市、县、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建立统筹安排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的综合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不散、重点扶持、形成合力”原则,有效整合和盘活现有产业扶持资金,集中不低于60%的省级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列入年度实施方案的重大示范带动项目以及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建设。省财政自2013年起,对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按照上年总额增长20%安排。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资产资本化,资源市场化,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带动产业大发展、大开放。
主要目标
发展实力增强。在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13个示范带动产业,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双双提高至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
创新能力提高。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1%;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0个。
产业集聚明显。到2015年,13个示范带动产业中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达到11个;千亿园区5个,500亿元-1000亿元园区5个,100亿元-500亿元园区20个;千亿企业4-6户。建成一批国家级外向型产业基地,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品牌培育显著。到2015年,形成云南名牌产品50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5个。
主要原则
突出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引导项目,按照市场方法建设项目,用市场机制发展产业。
突出改革开放。树立改革和创新思维,在产业建设和发展上大胆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将改革开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实施产业链群打造工程,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
突出产业集聚。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与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引导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建设大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突出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措施,增强发展动力。
突出项目落地。抓牢项目落地工作,解决好项目审批难、落地难、进展慢以及办事难、落实难等问题,确保一批示范带动重大项目开工并加快建设,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突出科技驱动。以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水平,增强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突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突出人才培养。落实产业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高技能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管理者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突出政策突破。要在土地、财政、产业、人才培育、能源保障、科技支撑等政策方面进行突破,对重大项目采取特殊政策,实行“一企一策”,优化发展环境。
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优一产;加快烟草、电力、有色、生物、钢铁、石化、磷化工、煤化工、电子信息、建材家具、装备制造、建筑业等发展,调强二产;推动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贸易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公共服务及新兴服务业等发展,调快三产;积极培育现代生物、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示范促发展
按照具有特色优势、国内外有地位和影响力的骨干型产业;具备良好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带动型产业;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满足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出口导向型产业的选择原则,将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电力、有色、石油化工、食品、以承接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等6个优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3个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建设年”狠抓的示范带动产业,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7%
大力发展现代农庄模式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好、条件优、规模大、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切实推进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建设,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典型和样板。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10大科技增粮措施,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高原粮仓,确保云南粮食安全。
巩固生猪,做强草饲,发展特种养殖,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山地牧业。
加强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基础和现代设施配套,大力提升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发展以罗非鱼、鳟鱼、鲟鱼为重点的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
大力发展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等木本油料产业和以观赏苗木、野生食用菌、林脂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全力推进高效林业发展。
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外销生产基地。
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扩大种业对外合作,构建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业管理体系。
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引导扶持。
两烟利税确保完成1500亿元
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建设“烟叶黄金走廊”,发展烟草庄园,巩固提升全国优质烟基地主导地位。
推进烟草产品减害降焦,以高端突破提升卷烟品牌价值,提高烟草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推进新型包装印刷、辅料生产、烟草机械、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烟草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影响力和贡献力。
到2015年全面超额完成“2815”目标,即烤烟年收购量2000万担以上,省内卷烟产量800万箱以上,两烟利税确保完成1500亿元。
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源,加强重大应用示范和配套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省内骨干网架和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通道,加快云南联结东中部,辐射周边国家的电网平台和西南电力交换枢纽建设,把云南建成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
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以上。
有色金属
增加值年均增长20%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提高资源保障率。
充分发展清洁能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重点打造铝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锗、铟、铂族等稀贵金属。
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为重点,稳定发展锡、铜、铅锌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有色金属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到2015年,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20%。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耦合发展磷煤盐化工产业,加快培育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生物化工,稳妥推进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以园区聚集要、全产业链化为原则,发展清洁油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专用化学品和基本有机原料等系列产品的石化产业深加工。
装备制造业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立足西南区域市场,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集团),提高装备服务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引进发展汽车、通用航空制造业,巩固发展大型重型精密复合数控机床、车用柴油发动机、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大型管道输送系统、金融电子装备等高端产品,提升发展电力装备、重化矿冶成套设备等产品,加快重大项目、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食品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1%
实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培育战略,以糖、茶、酒、果蔬、咖啡、肉类、高端油脂为重点,扩大加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量和品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粮油、畜禽等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延伸,建立从原料到加工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到2015年,建成糖、茶、酒、核桃、果蔬、乳制品等6个产值过百亿产业,培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50个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增加值年均增长21%。
轻工业
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将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相结合,引进企业和品牌,积极承接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玩具制造、五金家电、家具、旅游用品等产业,满足东南亚、南亚国家对我国日用小商品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发挥我省林板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实木和板式家具、实木复合地板、装饰材料等产品。到2015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
生物医药工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5%
用大健康产业理念谋划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制品等,积极培育康复医疗、生命健康服务,构建新医药经济。
重点打造生物疫苗、白药、三七、天麻、灯盏花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地方传统名药新剂型和民族名方,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加快推进以产品及产业链整合为重点的产业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培育50户大企业、100个大品种、10个大品牌。
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1%
围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模式的研发及应用,大力培育和扶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面向本省和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以冶金、化工等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基础金属特种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稀贵金属新材料、钛材料、锡基新材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煤基新材料、红外及微光夜视材料、半导体照明衬底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等产业链,提高我省新材料研发与制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到2015年,形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格局。增加值年均增长21%。
文化产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20%
着力发展影视动漫、新闻出版与广告传媒、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珠宝玉石、工艺美术、茶文化、体育等10大特色主导产业。
围绕“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聂耳音乐”等文化品牌,办好10大品牌展会,培育2—3户资产和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形成20户以上资产和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云南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积极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
实施旅游和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充分发挥自然文化遗产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作用,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优化全省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1个中心、6大旅游区和9条旅游经济走廊,全力推进昆玉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诚信体系等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
商贸物流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17%
依托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布局建设一批具备先进仓储、配送装卸设施的专业市场、专业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引导物流企业间的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批发零售业,构建省、州、市、县、区、乡、镇、村5个层级的批发市场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网点,积极发展餐饮业,培育品牌和文化承载的大型滇菜餐饮企业。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推广连锁、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值年均增长17%。
抓骨干增活力
烟草企业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比重,充分发挥烟草庄园作用,进一步增强竞争力。2015年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分别实现830亿元、940亿元,2016年确保超1000亿元。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要按照做强钢铁主业和做大有关多元产业思路,优化钢铁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煤焦化工、矿业、水泥等资源性产业,做大钒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工程设计及建设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实现总量目标,提高综合竞争力,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电网公司要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做好云电外送、不断满足省内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新需求。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要积极谋划发展石油炼化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实施外向战略,扩大资源占有率,加快整体上市步伐。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按照科技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思路,打造铝、铅锌、锰、钛、硅5大产业板块,积极发展国际贸易。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要做好搬迁改造项目,培育发展钛产业,实施好外向战略,提高资源自给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
云南煤化工集团公司要加快资源整合,推进昭通褐煤洁净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铝产业,拓展发展空间。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要按照“主业超强、相关多元、多业支撑、科学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国际贸易、传统优势特色及新产业等6大板块,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以推进1000万吨炼化项目为龙头,加快项目建设。
抓园区聚发展
全面启动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要求,加快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重点建设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轻纺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中高端产业项目集群,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着力打造千百亿园区。采取省、州、市、县、区3级联动机制,省级负责抓好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大千亿园区建设,州、市负责抓好30个百亿园区建设,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抓好带动示范作用大的一批园区培育建设。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红塔工业园区,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安宁工业园区,确保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五华科技产业园,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大理创新工业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楚雄经济开发区,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5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
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到2015年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
政策措施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州、市、县、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建立统筹安排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的综合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不散、重点扶持、形成合力”原则,有效整合和盘活现有产业扶持资金,集中不低于60%的省级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列入年度实施方案的重大示范带动项目以及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建设。省财政自2013年起,对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按照上年总额增长20%安排。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资产资本化,资源市场化,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带动产业大发展、大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