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云科技成东莞首个云计算平台推动云产业发展
杨松的老板是中国云计算“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院长季统凯,他不仅在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亲手创办了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还见证了东莞“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他表示,东莞在全国云计算方面起步较早,2009年已经崭露头角。目前,松山湖“云产业”已初现雏形,在中国科学院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获批筹建之后,未来五年,东莞的云计算带动的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东莞诞生中国首个 “自主云”
不需要服务器,只需要一台显示器和键盘,所有的操作都在网络上完成。用户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以租赁到所有的服务,比如存储、办公系统等。
这便是“云计算”的一个写照。
三年前,当国内多数人还不知“云计算”为何物时,季统凯便已敏锐地察觉到:“云时代要来了。”
在他看来,随着网络传输能力的增强,个人电脑将变得不再重要,网络就是电脑,所有的操作将在网络上完成,用户能够在云中安营扎寨,“我们将生活在‘云’中”,畅享云计算。
季统凯大胆而富有远见的想法得到了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4月,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东莞首个云计算平台正式建成,它也是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位于松山湖的“云平台”,目前有108台服务器,通过技术手段,最多可以创建1万台虚拟服务器,供1万家企业同时使用。
“尽管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却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平台”,季统凯说,在外资如云的夹缝中建设一个自主知识产权“云平台”并不容易,整个项目下来共耗资达2亿元。
如今,这一平台的服务企业已上万家,陆续推出了“教育云”、“云码头”、“G-CLOUD”和“云存储”等产品及应用。
对东莞诞生的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2010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进行了专题报道,用“中国云计算风起云涌”的标题称赞了东莞云计算平台的诞生。
“自主云”造福产业化,企业可节省30%成本
“云平台”的建设,并不是用来作摆设的,而是用来服务企业,造福地方,实现产业化的。这个中国首家自主“云平台”建成后不久,季统凯就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产业化的尝试。
2010年5月,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云公司”)注册成立,标志着中国首个自主“云平台”进入了产业化的轨道。
季统凯表示,国云公司的职责是负责平台“公共云”业务部分的产业化运营,目前已与20多家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的内容为网络教育、动漫渲染、中小企业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及供应链管理等。
据介绍,国云公司为“公共云”客户成立了统一的网站,客户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可以凭账号和密码享受定制的云服务。上传到“公共云”上的信息,一般都不涉及企业的核心内容,不具备竞争性特征,加之每个企业的账号不同,不必担心信息的泄露和盗窃。同时,他还强调说,目前云计算平台已经满足了“云计算国际标准安全体系”的要求。
季统凯表示,不论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都能大大节省企业的办公成本,一家规模两百多人的企业,在使用云计算平台以后,成本至少节约30%。
他表示,为了满足更多企业的需求,国云正在加紧制作云计算平台的服务收费标准,标准由CPU、存储、宽带、应用软件四个指标组成,一个企业一年的收费最低仅为400元左右。
按季统凯的想法,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化的进程中,将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别推广“公共云”和“私有云”,由不同的专业公司负责推广和运营服务。
目前,国云公司的产品线涵盖云计算创新服务平台、云管理软件、云存储、云码头、教育云平台、电子政务云平台、区域云平台、云应用迁移与定制开发、测试,虚拟化桌面服务等领域。
其云计算平台直接服务企业100多家,服务客户达上万家,如神州数码集团、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直接产值1000多万元,服务企业产值过亿元,服务带动效益超过10亿元。
联姻中科院
松山湖“云产业”链现雏形
东莞在云计算领域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中国科学院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今年3月,中科院和东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科院东莞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该育成中心将集聚中科院计算所、电子学所、声学所、自动化所、遥感所、软件所、网络信息中心等研究所以及云计算技术领域的专业科研资源,通过开展产业前沿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打造我国云计算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基地、新产业育成基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依据中科院与东莞的协议,预计未来五年,东莞云计算产业中心将孵化和引进企业超过100家,服务企业10000家以上,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东莞云计算产业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全国的云计算技术、资源都将整合到东莞。在中科院联姻东莞背后,是松山湖和东莞云计算产业链的初步成型。
除企业之外,东莞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加入到云计算的应用中。去年4月,市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合作推出“科教创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该项目的“云计算技术应用模式”计划在东莞科教创意产业界建立共性技术平台,由此带来的科教创意产业产值每年将不低于1.5亿元。
“应该说,松山湖和东莞的云计算产业链的雏形已现,今后的重点是把产业链拉长、做大、做强。中国云计算产业在东莞。我们就是要把东莞打造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云产业基地。”季统凯坚定地说。(见习编辑谢达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