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业露峥嵘智慧佛山高新区再起航
如今,佛山高新区正从完善“一区六园”架构,打造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以及引进院省创新项目合作等举措着手,向成为国内领先的高新园区而阔步迈进。
完善“一区六园”谱写总部经济
“变革中求发展”,是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佛山高新区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并于2008年争取到科技部火炬中心同意,对该市6个重点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来整合佛山市科技创新资源,以此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佛山高新区“一区六园”实施“二次创业”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佛山高新区有企业452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0家。瑞典利乐、一汽大众、日本优达佳汽配公司、三洋空调机有限公司、丸一金属(佛山)有限公司、丰富汽配公司、腾龙光学公司、台湾富士康、奇美、旭瑞光电、爱康太阳能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已经在园区落户。
这些跨国高新技术企业群,与原已蜚声国内外的欧司朗电器照明、海尔、佛照明、佛塑集团等著名企业共同发展,交相辉映,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数码光学产业链在国际数码照相机生产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照相机的产量更是占全球的15%。
今年上半年,佛山高新区禅城园启动了100万平方米的智慧新城建设,依托交通区位优势以及世纪互联南中国总部、神州数码南方总部、中国电信等一批以当今国内知名互联网基础设施运营商及整合型IT服务商落户智慧新城的独特优势,一批高端企业总部以及新IT、新一代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业企业已形成集聚之势。同时,佛山高新区禅城园以智慧新城等重大项目为示范,引导带动农村集体用地发展与新兴产业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
截至今年7月,佛山高新区“一区六园”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工业总产值1221.41亿元,增长22.7%;实现工业增加值304.92亿元,增长23.3%;实现利润51.02亿元,增长26.2%;实现税收32.51亿元,增长21.2%。2010年,佛山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为869.48亿元,占园区总收入的46.8%。
“一区六园”新体制的搭建,对落实科技部要求国家高新区推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工作,对引导各园区实施创新引领和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合了国家高新区的品牌优势和创新资源,带动园区协调发展。
科技对接金融“佛山板块”出彩
“一区六园”迅猛发展、智慧新城开建、总部经济效应渐显……佛山高新区取得漂亮的成绩单,而这一切,离不开科技金融结合产生的强大推动力。
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金融实践和科技金融理论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令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难有用武之地,只能被“束之高阁”。
科技部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建立多渠道科技融资体系。加快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方式。
在科技金融对接领域,佛山高新区已做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位于广佛都市圈核心区南海千灯湖畔,占地17.6平方公里的广东金融高新区,是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定位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
目前,广东金融高新区已吸引包括美国友邦保险、广发金融中心、新鸿基金融中心、富士通华南数据中心等全球50多家金融后援及私募创投机构进驻,总投资额逾130亿元,大力提升了金融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区域的品牌优势,形成佛山高新区独有的竞争优势。
此外,佛山高新区也在积极推进“新三板”试点园区的申报。“新三板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新路径。”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平表示,佛山高新区多次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制定工作措施。同时,在政策推动、宣传发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拟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到北京中关村进行实务培训和协助券商走访企业。
此前,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曾透露,继北京中关村后,2011年年初,相关部门决定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广东当即推荐了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地高新区作为试点地区。目前佛山高新区拥有“新三板”后备企业40多家,其中通过券商内核企业5家,正在股改的9家,形成了一批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新三板”后备企业梯队。
如今,广东金融高新区正按照“坚持后台,探索前台”的发展战略,加大私募创投、融资租赁等创新型金融机构招商力度,致力建设中国最佳私募股权及风险投资聚集区,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创业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服务,不断促进金融、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