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院士聚会成都纵论“智慧城市”建设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构建中如何应用?如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10月14日,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该校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联合邀请12名两院院士,在蓉举行主题为“倡导军民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院士论坛,200余名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听得津津有味。
“智慧城市”是“集成艺术” 轻松寻找便捷的上下班路线
随着世界大部分人口纷纷涌入城市,涉及城市发展及市民生活的水、电、气、通讯、交通等基础系统越来越不堪重负。“智慧城市”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优化城市各个要素系统的管理,“智慧城市”可以为普通市民轻松寻找方便快捷的上下班路线,保障水、电、气的协调供应等。“智慧城市”建设,既要兼顾城市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知识化发展的纵向脉络,更要兼及能源、交通、环保、工商、金融、物流等多个子项目的融合,既需要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持续研究运用,更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合纵联横。“这不但是城市管理、城市运营的革命,也是牵引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乃通教授预计,未来5-10年,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代表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大有作为”。
成都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导弹系统工程专家钟山也登上演讲台。这位70多岁的学者,曾主持参与平安奥运、平安世博的“安全设计”,一口幽默风趣的“椒盐”普通话,不时赢得听众热烈的掌声。钟山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既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成技术”,更是以人性化为主要目标的“集成艺术”,需要城市管理者、运营者、建设者和市民团结协作,和谐共进。
“微系统”管理大城市 浮空“天眼”可一览上海世博园旮旯
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上空经常漂浮着一个飞艇,被称为“天眼”浮空器。“这个‘天眼’采用的是复合材料,和防弹背心的材料是一致的,重量非常轻,每平方米只有270克,而这个‘天眼’能够360度大视角地监控世博园区,同时还能‘看到’小到一个火柴盒的目标,如果有很小的目标飞向世博园区,在目标很远时,‘天眼’就会提供预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所长吴曼青说,这就是“智慧城市”中公共安全管理的典型案例。
虽然“智慧城市”建设是综合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运用的巨型工程,其主导使用的产品、设备却是微小的芯片。吴曼青称之为“微系统”管理大城市。
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电子芯片,可以轻松储存和处理足够一个人一辈子做不完的事情;侦察机上一根1米长的天线,就可以搜集地面上百平方公里的地面信息,误差可以缩小到0.1米范围内;美国军方的“蜂鸟”微型侦察机,可以穿堂入室搜索情报……吴曼青认为,微时代已经到来,很多军用先进微型技术,完全可以运用到城市管理中,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陈鲸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几个关注的问题》报告中说,现代军事科学空间安全攻防技术、隐身目标探测技术等的发展,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沿的技术指导,军民结合,可以更好为“智慧城市”建设借鉴使用。